【明報專訊】.新聞議題:人工智能
.學習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公共衛生、現代中國
.顧問教師:華英中學通識科主任 賴礎賢
◆學習目標
知識
.人工智能的發展狀况,包括涉及的創新科技、經濟誘因
.人工智能的影響,如就業機會
技能
.綜合描述及分析數據
.說明因果關係
.建構正、反、駁論
.提出比較標準、相對優點及相對缺點
態度及價值觀
.重視科技發展對人類造成的影響
.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
◆資料回應題
1. 描述及說明資料A反映的人工智能發展情况。
◇解題
.須因應資料類型決定描述的方式,如跨年份的數據須指出數字的變化,並引述當中的升幅或跌幅作證據
.須留意數據項目特徵,如資料A2所列出的企業均為大型跨國科技巨企
.分析時不可只流於描述數字,更要說明數字背後呈現的社會現象
◇參考答案
根據資料A1,AI初創企業被收購的數字持續上升,由2013年的22間升至2017年的115間,升幅達逾4倍,反映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被看好。而根據資料A2,不少收購AI初創企業的公司均是全球最大型的跨國科技企業(如Apple及Google),單是其中9間在8年內就收購了61間AI初創企業,反映人工智能發展前景備受科技界的重視。
總括而言,人工智能的重要程度日漸提高,全球最大型的科技企業也十分重視發展人工智能,故出現資料A1所顯示,被收購的AI初創企業數目不斷上升的現象。
2. 「人工智能是一把雙刃劍」,利用資料B及C,論證這個說法。
◇解題
.須在題目要求利用的資料中找出相關證據,以解釋為何上述說法成立
.題目的重點字眼是「雙刃劍」,即需解釋人工智能為何分別帶來正、負面影響
◇參考答案
.正面影響:提升國家的生產力
透過引入人工智能取代原本需要大量人手的工序,如自動化的生產機器便能取代現時工廠的大量人手,有效減省企業運作成本,從而提高其利潤及生產力。資料B提及,人工智能的發展能令英國生產力每年增加約0.8%至1.4%,到2030年的GDP更可提升最多10%,可見人工智能對國家經濟發展的正面影響。
.負面影響:導致大量低技術勞工失業
隨着人工智能發展成熟,不少企業為節省成本及員工福利,或會以人工智能取代原本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低技術勞工,導致這批勞工面臨失業,或只能從事收入、產能更低的工作,甚至面對工時增加、薪酬下降等福利問題。資料B指出,英國約有44%職位在未來10至20年間受影響,估計涉及1370萬勞動人口,可見人工智能的發展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問題。
◆延伸回應題
3. 你是否同意徵收機械人稅是解決人工智能對勞工市場帶來的衝擊的最佳方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解題
.評價政策利弊時,宜提出評價的準則,以解釋為何政策值得∕不值得推行
.題目問及徵收機械人稅是否「最佳方法」,即須提出其他解決方法比較,並解釋徵稅在不同準則下的相對優缺,以至它是否最佳的方法,再作正、反、駁論
.題目要求學生評價政策時有特定目標,即是否解決人工智能對勞工市場帶來的衝擊的最佳方法,故答題須扣緊此方法與解決勞工市場受衝擊之間的關係
◇參考答案
.同意
徵收機械人稅比立法限制應用人工智能更能平衡企業需要及勞工就業機會。徵稅能提供經濟誘因,令企業為免因稅務增加生產成本,而放棄大幅應用人工智能,減輕大量勞工失業問題,而認為有必要使用人工智能的企業仍可選擇付稅,不至於嚴重窒礙其發展。反之,立法禁用人工智能將令某些企業發展受阻,也不利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徵收機械人稅比教育宣傳更有效保障受影響勞工。徵稅是由政府推行的法令,所有企業均受規管,有效減少企業隨意大幅引入人工智能取代員工的情况。反之,教育宣傳並沒有任何約束力,只能以鼓勵性質要求僱主盡社會責任,盡量不要大幅裁員,但實際上企業仍可為利潤減少人手,可見徵稅是較有效的做法。
.不同意
徵收機械人稅不及立法禁止使用人工智能有效。收稅雖然增加企業的成本,但人工智能的應用能有效節省企業勞工福利的開支,並提升生產力,可增加利潤,故企業或不介意多繳稅款,令政策成效不大。反之,如政府直接立法強制禁用可能大幅取代勞工職位的人工智能技術,則必然能保障工人的飯碗,可見立法限制能更有效解決問題。
協助失業工人轉型能解決問題,也比徵收機械人稅帶來的弊處少。面對人工智能的普及,社會上仍需有人負責研發、監控人工智能技術,故技術研發員和操作人員等工種的就業職位會相應增加,政府只要提供資源協助工人轉型從事該等職位,便可緩解問題。反之,徵稅不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更使競爭力不及其他沒徵稅國家。
.駁論方向:比較使用人工智能對勞工市場的相對優點及缺點
-國家的整體長遠競爭力還是員工的就業機會更為重要?
-勞工失業所引起的社會問題還是限制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問題較大?
■學習及答題指引, 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80308BZ.doc
[通通識 第5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