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好大陣臭味傳入我的鼻/傳入我的肺部然後臭死你……」談起如廁,臭味總是相隨,卻有人坐在馬桶久久不願起來,手堜峸奠蚢q話滑動,或讀蚋艭x,但過去人們上廁所可沒這種享受。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廣東絲綢基地順德為用堆肥提升養蠶桑葉的質素,對城市的糞便有極大需求,本港遂出現大量商業公廁,更影響當時公廁的設計。研究這段公廁歷史的學者莊玉惜說,過去香港尋常百姓家中不會有廁所,公廁臭氣}天,卻是商人「掘金」的工具。
■莊玉惜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全球中國研究計劃副研究員、香港大學社會學博士,同時為香港文物保護師學會專業會員,著作包括《街邊有檔大牌檔》、《有廁出租:政商共謀的殖民城市管治(1860-1920)》等。
19世紀香港 住宅多無廁所
在外人有三急,我們可走入公廁解決「急切」需要,不欲在外如廁亦可急步回家解決。但在19世紀末的香港,尋常人家中不一定有廁所。莊玉惜說:「幾乎沒有人(家中)有廁所,在家中有廁所並不常見。到1935年的建築物條例仍告訴我們,住宅(建造時)不一定要備有廁所。」部分人家中會備有木桶或尿壺,廚房更同時是如廁的地點。莊說當時香港不少華人均是「單身寡佬」,「不是太多人可以容納到一個廁桶在家中,因為都需要(佔用)空間,香港百多年都是寸金尺土。如何『解決』?那就要通街解決了」。因此,公廁成為當時普羅市民解決生理需要的主要地方。
莊玉惜描述當時公廁大多為「糞廁」,每個廁格內置一個大盆盛載排泄物,每日定時由專人拿出大盆清理。公廁內無風扇和燈,但有個小位置可擺放蠟燭;樓底一般很高,部分甚至沒有屋頂,令空氣流通。今日大家走過公廁,仍不時會聞到陣陣「飄香」,昔日公廁之臭更不難想像,莊玉惜說:「很得人驚!文獻(1882年《有關香港衛生情G的查維克報告書》及1899年《維多利亞城尿液和小便池報告》)形容(公廁)很臭、(令人)想嘔、經過時要掩鼻,排泄物都在地上滲漏。其中一個公用廁所的設計很奇怪,有兩層,上層有些廁格,有條渠綜合不同廁格收集到的糞便,就流到下層,再有人清理。但那條渠很難清理,結果報告指這廁所是『超臭』。」當時低下階層的華人要到街上方便,「某程度是被(環境所)逼的」,因此每座公廁的規模龐大,「由20個至50個廁格(的規模)都有的,很誇張。文獻形容有如一間屋,龐然巨物」。
糞便能賣錢 商人發展公廁
糞廁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人人敬而遠之,但原來商機無限!莊玉惜表示,19世紀末香港只有少數地方設有今日可見的}水廁,其一原因是渠務系統未成熟,真正原因則是糞廁可收集糞便,供銷售之用。「當年香港成為殖民地時,同一時間中國亦成為一個『半殖民』的地方(19世紀列強在中國設多個租界,如上海1845年闢設英租界),開放了市場,最初就將江蘇一帶這個絲綢基地連結國際市場」,後因太平天國破壞了江蘇農地,絲綢基地移至順德,而養蠶產絲需種桑樹,以糞便施肥可提高絲綢質量。莊玉惜說有研究指城市人糞便的養分較高,故鄰近順德的香港,糞便銷情特別好,「糞便的收購價當時(1880年代)不錯,一擔值港幣17至20仙,賣至內地可售約70仙(按:當年一磅豬肉售12仙)。當中當然涉及其他開支,如收集糞便、運費等,但都是很好賺的」。
「(香港)政府公廁從來都不盛行的,至19世紀末只有10多座左右。」當時大部分公廁均為商人所興建及營運,其中商人陳培更將公廁作為產業,寫在遺囑傳給後代。莊玉惜說,當時公廁的設計非從使用者需要出發,「如果是為了公眾利益,那些收集所得的糞便應該消毒,以減少臭味,亦較不易滋生細菌。但糞便消毒後,(肥料)價值會下降,還哪有人會收這些糞便呢?」商業公廁林立,但完全是出於經濟的考慮,「早在1880年代(英國皇家工程師)查維克(Osbert Chadwick)報告已提到,(香港)如果沒有糞便這個市場,公廁(於當時)根本不會存在」。
糞廁在香港「服役」逾半世紀,至20世紀初才因內地糞便市場萎縮、商業公廁撤離而漸漸減少。1910年代起,政府公廁逐漸增加,開始採用水槽廁設計。莊玉惜說水槽廁內有一條渠貫穿不同廁格,再定時有水}走排泄物,衛生情G得到改善。而我們今天用的}水式馬桶,則到戰後才開始普及。20世紀後公廁設計更多考慮到通風及採光需要,如設有通風管及風扇;同時保障使用者的私隱,如地下廁所上路面鋪設稜鏡透光時,外面的人不能見到廁內情G。
本地組合 唱出等廁所心情
時至今日,各人家居必有廁所,部分公廁或商場廁所環境不錯,更成偷閒的熱門地點。本地創作組合新青年理髮廳成員Showroom笑言上班時曾扮去廁所,「但(其實)入去堐情v。另一成員發仔中學時則常在家中廁所看書,「在堶情yhea』,因為好舒服;出街(如廁)就會『??臨』,未『屙』完都走」。區樣則主要辦「正事」,「有時會打機,但說實話,去完都盡快走,不想影響下一個(使用者)。二來廁所真是臭嘛!」能遇上像區樣這般有公德心的使用者,實屬好運,但他們有朋友則沒這般「福氣」。這個朋友在外經常肚痛要上廁所,但常遇廁格「滿座」,十分煩惱。他們特別為朋友創作《外面的世界》一曲,訴出朋友「有廁去不得」的心聲。
新青年理髮廳花盡心思拍攝MV,由九龍灣的工作室出發,沿荋靻K觀塘線、將軍澳線及港島線各站一直找,共找了29個公廁拍攝。走遍香港多個廁所,發仔自言很少上街外廁所,「唯一很喜歡金鐘太古廣場的廁所,又靚、又大、又香,聽聞是名建築師設計的(此洗手間由英國著名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設計)。」Showroom補充:「廁格、尿兜間隔採用彎木設計,這個很難的!」當然,樹大有枯枝,廁多亦有劣廁,拍攝時他們就誤闖環境惡劣的公廁,發仔直言「在?魚涌某個油站(的廁所)臭到好像會(令你)死掉些腦細胞般!」
從往時只能上糞廁,到今天如廁環境大為改善,發仔認為我們已是「身在福中」,「當我們還在說嫌臭、嫌污糟,但有些(落後地區的)人連廁所也沒有見過,甚至不知道有廁所(存在)。」
◆其實老友你去完廁所咪再?堶授N坐/曾經你都急過/你應該很清楚/在廁格外面的痛楚 ——《外面的世界》
■知多?
如廁而死的國君
中國早在周代已有廁所的記載,《墨子.備城門》記載「(城上)五十步一廁」,城牆設有廁所方便士兵如廁。春秋時亦有君主死於廁內,《左傳.成公十年》記載:「(晉侯)將食,張,如廁,陷而卒。」晉景公進食前突感腹脹要如廁,結果墮進糞坑死亡。
文:鄭律銘
圖:鄭律銘、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3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