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支付平台「支付寶」近日發布用戶的個人年度帳單,為每名用戶表列年度收支之餘,更附上「年度關鍵詞」,引起不少網民爭相討論。不過,熱潮背後卻蘊含個人私穩以及大數據被默認蒐集的風險。
支付寶近日發布2017年個人年度帳單,列出用戶在去年的消費總額、轉帳額、繳費、理財收益等帳目。在帳單的最後,支付寶更為每名用戶附上「2018年度關鍵詞」,當中包括「當家」、「能幹」、「潮」、「才華」等不同詞語。
一時之間,大批網民在微信等社交網絡,截圖上載自己的「年度關鍵詞」,成為討論焦點。
據媒體引述相關人士表示,「年度關鍵詞」是基於2017年消費者使用支付寶時,所在的消費場景中消費的產品類別,再綜合個人的行為偏好,匯總出來的一個概括性的詞語。亦有網民分析箇中規律,得出不少「結論」,例如「能幹」或代表用戶花費跨度多個領域、「潮」或代表用戶在服飾、電子、數碼產品花費較大。
律師:用戶被默認同意
一項「服務協議」
熱潮背後卻蘊含用戶個人資料被默認蒐集的風險。北京律師岳屾山3日刊文指出,在用戶開啟年度個人帳單之前,有一項「我同意《芝麻服務協調》」已默認點選。他表示,這個帳單的查看和《芝麻服務協議》沒有關聯性,所以用戶選擇取消同意,依然能夠看到年度帳單。但如果用戶沒有注意到,就會直接同意這個協議,允許支付寶蒐集你的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
岳屾山強調,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有選擇權,而不是商家替消費者選擇。根據《互聯網交易管理辦法》的規定,經營者應當採用顯著的方式提請消費者註意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條款。同時對於信息蒐集,該規定要求經營者需要明示蒐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蒐集者同意。「而芝麻這個根本不給你了解條款的機會,直接讓你默認同意,稍不注意就進坑。」
事件引起網民非議,紛紛出言批評支付寶設下大「坑」(陷阱);而《芝麻服務協議》的一些條文,包括「用戶使用服務就等於接受協議」、「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用戶的相關信息」、「服務終止後,仍可繼續保留用戶的信息和數據」、「產生的風險,由用戶自己承擔」等,亦被指是過度的要求。
芝麻信用是螞蟻金服旗下獨立的第三方徵信(訊)機構,通過雲計算、機器學習等技術客觀呈現個人的信用狀況。支付寶則是螞蟻金服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螞蟻金服的母公司為阿里巴巴。
螞蟻金服致歉 用錯方式愚蠢至極
事件引起爭議後,螞蟻金服(註:支付寶母公司)旗下的信用平台「芝麻信用」發表聲明,稱「這件事,肯定是錯了」,同時為大家帶來的恐慌和誤解,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
聲明表示,本來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戶的知情權,讓用戶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況下,支付寶年度帳單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內容,初衷沒錯但用錯了方式,愚蠢至極。
對於很多用戶擔心個人資料安全和隱私問題,螞蟻金服強調,這些問題同樣是芝麻信用的生命線。用戶信息的獲取、沉澱、使用和分享,都會在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做到用戶知情和同意,做到不過度採集,更絕不會濫用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