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s of Hope 愛心的傳遞
從「希望之光」到老火煲湯
上午11點半,聖若瑟醫院(Mount Saint Joseph Hospital)的住院居民Don,吃過午餐,向社工多要了一碗湯盛在他的保溫盒裏,蓋好蓋子,平放在自己腿上,自己轉着輪椅回到病房。每两个星期一次的廣東老火煲湯,他是一定要多盛一碗,留給來探望他的姐姐。他也許還不特別清楚,這碗湯是經過了怎樣一個「愛心路徑」來到他的餐桌。
今年聖誕新年季節,溫市中心聖保祿醫院(St. Paul's Hospital)外牆的節日燈火照例點亮!這個主題為「希望之光」(Lights of Hope)的燈飾秀,寓意為「點燃病患和就醫者的希望」,是聖保祿基金會(St.Paul's Foundation)連續做了20年的社會慈善捐款活動。20年來,聖保祿基金會通過「希望之光」社會慈善捐款活動,已經累計募集到3,100萬元。
「我們感動於社會各界的慷慨捐助。這些捐款直接用於醫院建設,從醫學研究、添置急需設備、醫護人員培訓等等,也包括支持像『眷顧居家健康護理』這樣的省醫療健康計劃。」(Providence Health Care,以下簡稱「眷顧」計劃),聖保祿基金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Dick Vollet如此表示。
「中國醫院」裏的中國湯
Suzana Philip是聖若瑟醫院的社工。她介紹說,此院是卑詩省「眷顧」計劃的試行醫院之一。「眷顧」計劃提供不同於醫院住院服務的、以家庭為重點的居家健康護理——這裏表面上看是醫院的住院病房,每個房間住有2至4個居民,也有獨立房間,但又不同於Nursing Home(療養院)。
聖若瑟醫院的四個「眷顧」計劃區域共有99個病人,9成是華裔,所以這裏的居民都笑稱這裏是「中國醫院」,這四個區域甚至被命名為「梅」、「蘭」、「竹」、「菊」。
Suzana已經在醫院做了十幾年的社工,醫院的伙食如何、對於病人有多重要,她最有感觸。在每月一次的居民意見徵詢會上,各種意見和建議通過翻譯被提出,「被談論最多的就是食物!」
老火煲湯的誕生蓋源於某次「意見徵詢」。先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得到了「聖保祿基金會」的一筆年度社區健康護理支持基金的情況下,醫院開始每個星期在菜單中增加中國傳統的老火煲湯,不久增加為每星期兩次。
醫院的中心廚房按照營養師的配方,採購最新鮮的材料,湯是按照廣東老火煲湯的時間標準「花很長時間」煲出來的。
「希望之光」帶來生活新意
Don(見右圖)2014年年底搬入聖若瑟醫院就喝上了老火煲湯。「我們這裏中國人多,中國人就喜歡喝中國湯。這個湯就是地道的廣東人的豬骨老火煲湯,有時候我們還會喝到『霸王花』蔬菜湯呢。」
他專門向工作人員多要了一碗,留給每天來探望他的姐姐。因為「姐姐如果趕上有老火煲湯的日子的話,一定是要喝一碗的。」
從2013年底至今,中國老火煲湯穩穩停留在聖若瑟醫院的住院居民餐單上。「這筆年度基金,還讓我們有更寬裕的預算,來滿足病人的其他飲食要求,比如說芒果、木瓜這樣的亞洲水果。」Suzana說。
這是一個「專款專用」的極好事例,從預算批下、購買食材、到廚房製作,再到端上餐桌,包括盛湯的碗、湯匙還有熱湯用的設備都是一筆款專用。
「我(代表聖若瑟醫院的住院居民)感謝『希望之光』的所有捐款人,也感謝聖保祿基金會讓這多元飲食在我們這裏的餐桌上成為可能。居民們可能並不是特別清楚醫院增添的設備從哪裏來,但這煲湯,(是他們日常看得見、嘗得到的),這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重要的意義。」
Suzana說,這裏的住院居民大多數都是華裔老人,講英文不多,但會有病人家屬熱心幫助翻譯,「眷顧」計劃,也有自己的義工項目,需要更專業的翻譯,可以打電話請來。
說回到今年的節日燈飾秀「希望之光」——溫市中心聖保祿醫院節日燈飾秀(1081 Burrard St, Vancouver)延續至2018年1月8日,這是聖保祿基金會的150位義工們精心製作的。
聖保祿基金會的義工們每年累計貢獻10萬小時的義工時間。想加入義工行列,或者是想為「希望之光」捐款,請去往「希望之光」網站(lightsofhope.com)。
文/圖:盛滔滔 部分圖片:St.Paul's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