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得獎校記:陳康怡(瑪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
「我本身沒想過做編劇,而是想成為作家。我相信每個熱愛寫作的人都有同樣的想法,他們都希望自己寫的文章能出版成書,吸引更多讀者。」編劇馬俊縈小五開始寫故事,至中二仍經常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手稿,中學時更曾替音樂學會撰寫音樂劇劇本。大學畢業後兩年,當時無綫電視招聘見習編劇,她因此開展編劇生涯。
主力寫喜劇、情景劇的馬俊縈表示,要發掘生活趣事並不容易,「尤其當你人生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時,是更加難!」如她寫《一屋老友記》大結局時,剛巧親人正彌留,「當時我在醫院邊寫稿邊陪伴他,內心十分痛苦」。但電視台每天運作,不可能因私人原因而停下工作,這也是當編劇的無奈之處。
馬俊縈又提到,有時編劇會在劇情埋下很多伏筆,以鋪陳角色,但最終有可能因演員合約、檔期等要被迫「寫走他」,令故事不圓滿。觀眾或會誤解編劇用意,又不能說出真正原因,她有時難免感到沮喪。遇上這種情况,她會勉勵自己下個角色會寫得更好,亦會瀏覽網上論壇了解觀眾意見,但對評論「有所篩選」,如部分觀眾純粹因喜歡的演員「被寫走」而發泄情緒,並非討論劇本問題,她要從中學會處之泰然。
「創作靈感皆源於生活細節,如《一》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我的童年生活。我家裏有幾個兄弟姊妹,所以就取材於自身經歷,在劇中安排了一群兄弟姊妹在日常生活中的摩擦。」馬俊縈認為,任何人的創意都有其局限,真正有創意的人該能在指定範圍內自由地發揮想像力,衝破枷鎖。
馬俊縈認為香港充滿傳奇,永遠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不要輕易地受他人的言論影響,做編劇一定會經歷很多挫折,所以需要堅持自己確信的目標,要有自信」。她說只要不太計較前期得失,在香港當編劇也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評語
.文句雖有沙石,但取材精要和有吸引力,整篇報道有起承轉合,帶出一位編劇的成長與內心掙扎,內容具深度。——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黃家樑
.報道詳盡,心思細密,如在取材、結構上再下工夫更佳!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潘淑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