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結束後,新上位者個個新職位逐步揭曉,但出局者未來的命運卻仍未清晰。十九大打破了過往的一些慣例,如未涉案受查、又未夠退休之齡的3名政治局委員李源潮、劉奇葆、張春賢和中央書記處書記楊晶都未再連任,其中楊晶會前還被看好有上升機會,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 劉張楊未連任早有安排 現在尚不清楚以上4人出局(出處)的原因,但從選舉結果看,除李源潮外,其餘3人仍連任中央委員,說明他們並非意外落選,因為按照中共黨代會的選舉辦法,中委和後補中委預選還有差額,但政治局和書記處的選舉一定是等額選舉(即自動當選),這說明3人未能連任是一早安排好的。 上述各人未能連任的原因官方雖未明說,但內地官場一早有流傳,如曾任中組部長的李源潮涉及原中辦主任令計劃操弄選舉的陰謀,又要對曾經主政的江蘇官場的大面積腐敗負責;劉奇葆被指對習核心文宣不力,也要為曾任職的四川官場腐敗負責;張春賢的罪名是治疆反恐不力,也要為新疆網媒出現倒習信負連帶責任。至於楊晶止步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那麼,既然未安排他們連任,為何還要將他們列入中委候選名單呢?其實,在中委保留個別「犯過錯誤」的高官,是毛澤東首創的中共傳統做法,前提當然是這些高官已被「批倒批臭」,在黨內再無影響力,將其留在中委,既可彰顯黨的寬容,又可維護黨的團結。 「不要把犯錯之人推出去」 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時,在與毛澤東競爭中共領導權失敗的王明和博古(秦邦憲),就在毛的親自出面「游說拉票」後,被黨代表選入中委。據中共黨史資料記載,毛說,「我們不要把犯過錯誤的人推出去」,「當毛澤東看到秦邦憲(中委最後一名)、王明(中委倒數第二名)最終被選上中央委員時,臉上露出了笑容。」 1981年,華國鋒辭去中共主席之後,在鄧小平的堅持下,他也在之後的4次黨代會上循例被「選入」中委,直到2002年的十六大,已年高81的他仍是大會代表,但就未再入中委了。今次出局的劉、張、楊等人,除象徵意義外,也可能在明年「兩會」上出任人大政協閒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