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昨天撰寫網誌,指最近鄰舍輔導會「計錯數」裁員風波及利民會財赤裁員的傳聞,反映在整筆撥款制度下,部分社福機構及社福界人士對於機構財務管理及財政預算缺乏認識,包括保守估計下出現預算赤字時,便「自己嚇自己」。 羅解釋,不少機構制定預算時,都會保守地假設職員不會流失及服務沒有增長;當流失率是零時,總薪酬每年會有約2%至4.5%攀升,若收支平衡,單以人手零流失做預算,下一年的預算便會赤字,如果管理層或董事不明白上述道理時,見到赤字預算,便「自己嚇自己」,繼而採取行動計劃削減開支。 見到赤字「自己嚇自己」 可是他指出,員工流失是自然的現象,如聘用新人,一般薪酬都會較低,再加上近年社福機構人員逐步進入退休高峰期,聘請新人取代退休職員時薪酬開支會減少,當機構的實際人手流失高,預算的赤字便可能消失,甚至轉虧為盈。 他表示,當機構預算出現赤字預算,董事、管理層或員工都可能出現恐慌,由於薪酬佔機構開支五至八成多,若相關估算出問題,便容易錯判形勢,作出錯誤的人事政策決定,「或許大家會記得特區政府也曾有赤字預算,但最終回復盈餘;香港人都未驚過,為什麼社福界就出現恐慌呢?」 他反問,若帳目出現赤字就裁員,那整筆撥款中,容許機構保留不高於資助服務總營運開支25%的盈餘作為儲備的安排,又有何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