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產間接吞膠 每年人均1.1萬塊
塑膠污染已成全球一大威脅,其中海洋塑膠污染尤其受關注,有研究稱塑膠會循海洋食物鏈進入人體,恐危害健康。《科學》期刊2015年公布的一項研究估計,自1950年代人類開始大規模生產塑膠製品以來,已製造了83億公噸塑膠,當中多達63億噸已成廢物,而每年被丟棄大海的塑膠便多達800萬公噸。這些塑膠部分是日常用品使用的微小膠珠,亦有較大件的塑膠垃圾,經海浪冲刷與陽光暴曬後會分解成微細塑膠碎片。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上月發表報告稱,塑膠的化學氣味與磷蝦的氣味相似,吸引鯷魚等逾百種魚類當成食物獵食。
由於這些魚類部分可能成為人類的食物,比利時根特大學今年1月的研究估計,進食海產的人類人均每年間接吃掉的微塑膠可達1.1萬塊,儘管只有少於1%會被人體吸收,但均會在體內累積。若污染持續,到本世紀末,進食海產者人均每年可能會吃掉78萬塊塑膠,並吸收其中的4000塊。這些塑膠生產時添加的化學物質,以至塑膠在海洋漂流時吸附的毒素,例如可能致癌的農藥DDT殘餘物等,均可能危害人體。
除了建議加緊清理沿岸積聚的塑膠垃圾,以及勸喻民眾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外,多國科學家均正研究如何清理難以被過濾出來的海洋微塑膠,例如美國加州蒙特利灣海洋研究所的專家擬利用尾海鞘綱動物攝食漂浮微生物的習性,令牠們吃掉塑膠,使之隨排泄物沉入海底,減低其他海洋動物吃進塑膠的風險。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亦正做實驗,在污染最嚴重的海域裝設水柵,攔截隨洋流漂浮的微塑膠,估計設置10年間有助清除海洋中約31%微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