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職業收入為住戶收入的主要來源,統計處的《香港住戶收入分布》統計顯示,收入最低一層組別的收入升幅顯著,未扣除通脹下,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在5年間增加46.6%,至2016年達5250元;收入最高一層組別的增幅則為23.6%,達6.8萬元。若按教育程度劃分工作人口,未受教育人士的每月職業收入中位數由2011年的6900元增至去年的9750元,增幅達41.3%,但擁有學位課程的人士收入則有2.7萬元,5年間只有8%增幅。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指,本港產業鏈狹窄,部分大學生仍在從事只需中學學歷的工種,市場上沒有適合他們的工作,難以被吸納,向上游機會低;相反,未受過教育的勞動人口屬於收入最低的人口,他們在過去5年受惠於最低工資,令工作收入增幅大。他認為,政府需正視高學歷的年輕人向上游問題,否則難以解決貧富懸殊。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表示,堅尼系數上升同時反映人口結構轉變,雖不可視為貧富懸殊惡化,但統計處公布的數字亦令人憂慮。他解釋,勞動人口收入於過去十多年沒大增長,情况令人憂慮,當中逾百萬人的收入只介乎1至2萬元之間,無法向上流,當中近半更是大專畢業生。他估計,本港產業結構集中於金融、地產及零售行業,特區政府需要擴闊產業結構,才可大幅改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