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思匯政策研究所和城市大學共同研究,發現市民日常持續身處的環境,包括室外及室內,空氣污染物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濃度,普遍高於政府空氣監測站錄得的數據,更較世衛標準25微克高出約1倍。研究團體認為市民面對的空氣污染健康風險可能被低估,建議政府收緊空氣質素指標,並推行更嚴格的減排措施,以長遠達世衛標準。 環保署:採國際標準監測 環保署表示,該署一向採用國際認可的規範設計空氣質素監測網絡和選取監測站位置,並採用精密儀器量度污染物濃度,確保空氣質素數據高度準確可靠和反映不同地區空氣質素。 發言人稱一般而言,若室內環境能保持良好通風,有足夠室外鮮風可進入室內,並且沒有龐大室內污染源,室內空氣質素與室外情G不會有很大差別。但若果通風不足及有較大的室內污染源,例如吸煙等,都可能會導致室內空氣污染較室外高。 研究於2015年中進行,團隊使用新研發的可攜式感應器,分發予73名義工,隨身攜帶4日,每日24小時量度周圍的PM2.5濃度,包括家居、工作場所及交通工具等。 結果發現,參與研究者持續身處的環境的PM2.5濃度,遠高於官方空氣監測站的數字(2016年全港各監測站的PM2.5全年平均值介乎17至32微克不等);室外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54.4微克,與室內52.9微克相若;身處家中的PM2.5平均濃度亦高達42.9微克;在辦公室內的PM2.5濃度只有13微克,是唯一達標的類別。 乘渡輪濃度最高 料關柴油 研究亦發現,參與研究者外出乘坐各種交通工具,錄得的PM2.5濃度均高於世衛標準(見表),當中以乘坐渡輪的PM2.5濃度最高,估計與渡輪使用較高含硫量柴油有關。 思匯政策研究所伙伴及前研究總監吳家穎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本港16個空氣監測站未能反映市民身處環境的污染程度,市民面對的健康風險可能被低估,建議政府收緊空氣質素指標,加強教育市民應對,以保障公眾健康。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