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
果脯蜜餞高鹽少吃

[2017.06.08] 發表

除了直接吃鹽外,很多吃上去似乎不太鹹的加工食物,含鹽量也很高。從市面上選取了8類20多種高鹽食物,通過鈉含量換算成鹽含量,逐一揭開它們「高鹽值」的真面目。

食鹽由氯化鈉組成,其中鈉所佔比例接近40%,因此1克鈉可換算為2.5克鹽。將食品包裝上營養成分表中的鈉含量乘以2.5,便可得出其鹽含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年人每天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據此算出該食品佔每天吃鹽總量的百分比。每種食品都最好挑選鈉含量低的。

果脯蜜餞類

酸酸甜甜的話梅讓人欲罷不能,但吃進10顆攝入的鹽就佔一天所需鹽總量的56%。可能吃的時候並不覺得鹹,這主要是由於工藝需要,話梅在加工時會加入很多醣,甜、酸、鹹3種味道發生「抵消減弱」作用,果脯蜜餞等也是同樣的原理,此類食物一定要少吃,每次只吃一兩顆解解饞;可選擇自然乾製的,加工程序愈複雜,可能愈不健康。

麵製品類

掛麵、麵包等,可能也跌入了高鹽陷阱。100克掛麵就會吃進3克鹽;兩片普通切片麵包含鹽量佔一天推薦攝入量的18%。這主要是因為鹽有穩定食物結構的作用,面製品、蛋糕等加鹽後,會加大其中麵筋的強度,使其更有彈性, 不容易塌陷。建議大家吃麵條時盡量少喝或不喝湯;麵包屬於主食中的高「鈉」食品,購買時一定要看看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盡量選擇鈉含量低一些的。另外,少吃帶奶油、肉鬆、香腸的麵包,可選擇含鉀量稍高些的全麥麵包;不建議在麵包上塗沙拉醬或搭配醬菜等,可配上新鮮蔬菜如黃瓜片、番茄片等。

調味料

做菜時加醬油、 蠔油、豆瓣醬、 雞精等,在一定程度上也等於加鹽。如果做菜加入一勺醬油(15毫升)、一勺豆瓣醬(15克)、一勺雞精(5克),這道菜即使不用鹽,所含的鹽也接近7克了。做菜時最好只選取一種鹹味調味料,並酌情減少加鹽量;還可通過適量加醋來調味,減少放鹽量。

醬醃菜類

早餐吃饅頭配一小塊腐乳(約10克),其實已經攝入了佔全天83%的鹽,一個鹹鴨蛋則超過了一半。各種榨菜、醃菜、醬菜、醬肉罐頭等都是「含鹽大戶」。這些食品中除了醃製時放入很多鹽來防腐,有些醬菜等還放了含鈉的添加劑。建議腐乳、鹹鴨蛋最好每頓只吃1/4塊,每周不超過3次;可以隔天吃一次醬醃菜,如果早餐吃了醬醃菜,可搭配高鉀水果,如香蕉、橙子等。

乾果零食類

一袋100克的蘭花豆含鹽約3克,吃進一大把瓜子(50克),也相當於吃了1.4克鹽。建議在選取此類食品時,最好選擇原味的,少吃鹽焗、碳烤等口味。每次最好只吃一小把,食用後多喝白開水以排泄體內的鹽分。

薯片餅乾類

薯片、鍋巴、饃片、小小酥等是不少人的最愛,加鹽讓它們香氣大增。餅乾雖不鹹,但在加工時也需要通過加鹽來支撐麵筋強度、抵消甜度,所以餅乾也是高鹽食物。一袋100克餅乾含鹽量佔每天吃鹽總量的31%。孩子尤其應該少吃這些食物,購買時盡量選擇原味的。相對來說,全麥餅乾更健康,還可選擇減鹽蘇打餅乾等。

加工豆製品零食

豆腐乾、辣條、麻辣豆腐等豆製品零食雖然好吃,也有一定營養,但多數在加工時需要經過滷製、烘烤、拌料等工序,可能加入不少鹽,所以吃起來很咸。5片薄薄的豆腐乾就含3.8克鹽,建議選擇低油、少麻辣的種類,一周最多一袋。建議日常還是應該多吃些新鮮豆製品及豆製品乾貨,如腐竹、油豆皮等。

--------------------

鑑別好麵包

還靠色香味

香氣撲鼻、口感蓬鬆的麵包是不少人的早餐伴侶和下午茶搭檔。醫院營養科主任左小霞教買到更營養、健康的麵包。

點綴少體積小的好

為了吸引顧客購買,市面上售賣的麵包「顏值」都很高,往往添加巧克力、水果、肉鬆等。但很多麵包中的巧克力可能含反式脂肪酸;水果用的大都是罐頭,並不新鮮;帶肉鬆的麵包表面刷的黏液,脂肪含量較高。因此左小霞建議選擇原汁原味、點綴少、體積小的麵包,這種麵包的原料及質量相對更好。

外形整齊質量高

人不可貌相,但買麵包最好先看看「面相」,建議選外形整齊、顏色均勻、外皮金黃的為好。麵包皮上有氣泡的,說明發酵時間不夠,這樣的麵包往往口感乾硬,不夠鬆軟;如果麵包上有發黑或發白、不均勻的地方,很可能是烤糊了或烤的時間不夠;若上面有些顆顆粒粒的小黑點,很可能是沒有攪拌均勻的小糖粒。

氣味溫和不刺鼻

一些麵包色彩繽紛,香氣濃郁,甚至刺鼻,這通常意味着加了大量廉價香精。因此,應盡量選擇氣味溫和、香氣自然、味道較淡的麵包,不建議選擇各種花樣口味的甜點麵包。

不易掉渣彈性好

好的麵包氣孔細膩、質地綿軟、彈性較好。那些質地粗糙、氣孔大且不均勻、容易散落、彈性差,或者一捏就縮小一大半的麵包,一般工藝比較粗糙,還可能與添加劑使用較多有關。不過,如果是全麥或粗糧麵包,質地會比一般白麵包粗糙,顏色也更黑,需要另當別論。

挑包裝看標籤

包裝是麵包的「身分證」,在購買時,一方面要看麵包的生產信息是否齊全,例如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家地址、電話、配料表、營養成分表等是否清晰。如果產品信息模糊不全,麵包品質也難以保證。另一方面,包裝不嚴或有破損的麵包別買,它的水分流失快,口感變硬,且容易被細菌污染,發生變質。

除了品質和安全,營養也很重要。食品標籤中最應該重視的信息是配料表與營養成分表,尤其要關注脂肪、糖、鈉等幾個核心營養指標。不同麵包的脂肪含量差別很大,從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幾十不等,配料表中油脂排在前面的麵包,大都熱量較高,例如起酥派、千層麵包等,這類麵包層次分明、味道酥香,其實離不開油脂,不宜多吃。如果用氫化植物油、起酥油、植物奶油等油脂,就含有反式脂肪酸,更要少買或不買。

控製糖鈉很關鍵

一般的麵包含糖量較高,可選擇糖在配料表中位置比較靠後,或用木糖醇等代替白砂糖的麵包,例如大列巴、法棍等無糖或低糖麵包。

大家還要警惕麵包中的鹽,盡量選擇鈉含量低的。例如,某麵包每100克鈉含量為372毫克,乘以2.5得出含鹽量約0.9克,接近每日1/6的食鹽量,一不小心就容易超標。所以,買麵包要看看營養成分表,盡量選擇鈉含量低一些的。

「全麥麵包」未必可信

很多名字裏聲稱的「全麥麵包」,也未必可信。「全麥粉」如果在配料表中排在較後的位置,只能充當跑龍套的角色,很難獲得「全麥」的作用。所以,購買時一定要認真查看配料表,選擇全麥粉排在第一位的,確保名副其實。

--------------------

腳踝扭傷的成因及分辨方法

腳踝扭傷是一種每日常見的受傷。傷者可能會由於運動創傷或日常活動而扭傷腳踝,通常當腳踝於着地時不自然地往外旋轉(或往內旋轉)、將腳踝着力於凹凸不平的地面、又或讓腳踝承受過猛的外力均容易造成扭傷。腳踝扭傷的情況會因人而異,其嚴重情度取決於傷者自身的體重、筋腱柔軟度、受傷時的角度及力度等,一般較嚴重的情況才需要接受治療。

據統計,北美洲每天有超過二萬人會因為扭傷腳踝而需要接受治療。了解這種受傷可有助傷者更快捷地作出妥善處理。有見及此,本欄會連續兩期介紹腳踝的結構、扭傷的成因、徵狀、如何分辨腳踝扭傷嚴重情度的方法、與及有效自療及預防方法。

要更了解腳踝扭傷的成因,讀者必先要知道腳踝的結構。腳踝主要由脛骨(Tibia)、腓骨(Fibula)、 踝骨(Talus)三塊骨結合而成。脛骨為小腿內側主骨,其作用為支撐上身大部分體重,它與小腿外側的腓骨將腳掌最上端的踝骨緊緊扣着形成腳踝,踝骨的旋轉方向會決定腳尖的指向。連接這三塊骨的軟組織便是多條不同方向的韌帶(Ligament),其中最容易扭傷的韌帶便是前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故名思義,前踝腓韌帶便是位處於腳踝前端外側踝骨與腓骨的交接點,由於韌帶組織較幼,較容易因承受過猛的外力而撕裂,造成腳踝扭傷。其他附近的韌帶,亦會因為不同方向的拉扯而造成撕裂,至於哪條韌帶撕裂便取決於扭傷腳踝時的受力方向,醫護人員在治療腳踝扭傷時必須準確判斷方能獲得最佳效果。

當腳踝韌帶或軟組織撕裂時,其內藏的微絲血管會同時被撕裂開,血液及體液會大量流出並充塞着整個腳踝關節,白血球活動會明顯增加,並造成發炎。發炎的三種徵狀包括腫脹(由於血液及體液從血管流進關節內)、發熱(由於血流加速),及疼痛(由於軟組織受到破壞所引起)。輕微的扭傷不一定會引發全部三種徵狀。嚴重扭傷腳踝者的三種徵狀均會變得很劇烈。有時較劇烈的徵狀亦可能代表骨折等更嚴重情況。傷者如有下述劇烈徵狀便需要找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處理受傷:

1.使用冰敷、抬高、非處方類藥物等常用應急處理均未能減輕傷處痛楚。

2.受傷腳踝不能負重或痛楚使其吋步難行,甚至使受傷腳踝不能移動。

3.輕壓腳踝外側腓骨或內側脛骨時感到疼痛,又或腳踝骨骼變形,傷者需注意可能有骨折。

4.腳掌及腳趾失去知覺。

5.腳後跟腱或小腿肚疼痛腫脹,又或腳掌完全不能往下踏,有可能代表小腿肌肉撕裂。

6.腳踝扭傷七天後徵狀仍未有改善。

更多 健康醫事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