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時代變遷,新舊交替,愈來愈多新店和大集團興起,舊區老店就逐漸消失和被遺忘。「每間店背後都有它的歷史價值,有它的文化。」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總監曾慧敏說。憑茬o個信念,該會籌劃「城市閘誌」社區藝術計劃,希望拉近公眾與文化藝術的距離,留住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明報》校園記者早前跟隨「城市閘誌」的導賞員,走訪該計劃在西營盤的鐵閘藝術作品。
文:校記 黃曉君、雷舒舒、莊善而、何娸翹、張瓛`
圖:何思諾、傳媒teen使 吳采桐
文字整理:何思諾
【文章經編輯刪節】
■「城市閘誌」作品展覽
日期:即日至6月12日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地點:灣仔茂蘿街7號動漫基地3樓
費用:全免
查詢:2214 0280 / kinyu@hkyaf.com
網址:www.hkyaf.com
呈現20老店故事
「城市閘誌」由香港青年藝術協會主辦、渣打香港150年周年慈善基金贊助,第一階段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聖雅各福群會合作,希望把20間老店背後的故事,以塗鴉形式於各店鐵閘呈現。本是毫不顯眼的鐵閘,畫上了一系列獨特的藝術作品,頓時變得趣味十足。畫作內容不是由藝術家獨自決定,6名參與計劃的藝術家多次與店主聊天溝通,根據店主的故事和小店特色,擬定畫作內容,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總監曾慧敏指出,部分畫稿甚至改動了10次。大部分鐵閘都畫上了店主的樣子,恍如店主正在說故事,展現老店的口述歷史。
以希路眼鏡公司為例,該店1989年開業,店前鐵閘畫作由藝術家阿包與5名英華女學校學生共同完成。導賞員Wayne和Uncle John介紹畫中老闆周先生從眼鏡框中鑽出來,俯視西營盤這些年來的變遷,展現出店主緬懷的西營盤,包括已經消失的多男大茶樓、九如燒臘及罕見的中國帆船等。
以售賣豆製品為主的關興記,歷史則可追溯至1928年,深受街坊歡迎,鐵閘畫上老闆娘拿茖宏G邀請客人嘗試的樣子。曾慧敏透露,關興記的老闆娘最初不喜歡鐵閘畫上其樣子,設計師再與她溝通作出游說,又草擬兩張草稿讓老闆娘挑選,最終獲她同意畫上其和藹可愛的模樣。
曾慧敏表示,籌劃過程中遇上不少困難,包括找贊助、邀請店舖參與,有店主因風水問題或不喜歡畫花鐵閘而拒絕參加,令計劃險些無法達到20間老店參與的目標。但協會與藝術家的熱誠沒有被打擊,他們認為老店背後的故事引人入勝,有責任將其推廣予大眾認識,不希望香港「有史無[」,盼能把藝術糅合文化,推廣社區人情故事。幸好他們最終邀請到20間小店參與,成就了「城市閘誌」。
該計劃由5月底至6月11日逢周末及公眾假期提供免費文化導賞團,帶領市民探索中上環、西營盤和灣仔。早前公開招募退休人士擔任義工導賞員,每人需接受3日導賞訓練,了解店舖背後的故事,才可帶領導賞團。導賞員Wayne說,導賞員需要不同的技巧,最重要「識執生」,要因應不同受眾調整導賞風格,「例如只談藝術,小朋友會覺得悶,分享一下社區故事,向他們發問,令他們覺得受重視」。
開舖時可用App賞閘
協會又推出配合計劃的手機應用程式「HK Urban Canvas城巿閘誌」,利用擴增實境技術(AR),即使店舖營業時看不到鐵閘,仍可透過應用程式欣賞其鐵閘畫作,並可瀏覽店舖及該行業的歷史資料和影片。該會打算把計劃延展至其他地區,引領市民了解附近社區的故事。
■校記感想
何娸翹(佛教覺光法師中學,中五)
「透過『城市閘誌』活動,我得知很多香港老店的小故事,有的是溫暖的,有的是艱辛的,有的是有趣的,都令我對香港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且將藝術與文化結合的鐵閘畫作很漂亮和有趣。」
張瓛`(佛教覺光法師中學,中五)
「導賞令我更深入了解西營盤的歷史及建築背後的故事,藝術鐵閘是科技せ文化與藝術的結晶,創新且有趣。除了令我印象深刻,更令我想繼續追尋其他地區背後的文化せ歷史和故事。」
■傳天手記
生動認識社區文化
透過導賞團讓市民認識社區文化的方式比較生動,文化接觸不再局限於講座、對談,而是親身到景點觀賞。社會變化迅速,社區文化很容易被忽略,但感恩在社會中仍有一群人致力讓更多人發掘到每個社區的小故事。
傳媒teen使 吳采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