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面對的「玻璃天花」(指職場存在的無形階級界限)受關注,可是推動女性平權亦可能淪為市場推廣噱頭、口號式行動。今次惹起爭議的「無畏女孩像」便被部分人質疑只是「消費女權」。有論者認為,由上而下推動女性平權,對改善女性整體面對的職場困境幫助不大,亦有關注女權作家斥現今女權運動缺乏實質行動,難有成效。 女性管理層優厚待遇難下滲 女性企業管理層的人數往往是談及職場兩性平權的指標之一。雖然外界期望增加女性決策者能助改善女性員工的工作條件,但女性管理層的優厚待遇往往難以向下滲透。女權律師巴克斯特(Dina Bakst)強調,不能單單寄望少數高調曝光的女性CEO出現,便自動能為企業帶來善待女性的政策,一如facebook的女COO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亦是在喪夫後,才體會到員工的困境而改變員工喪親的安排,「重要的是良好政策不應只限高層享用」。 有論者質疑,許多企業僅借助女性高層改善形象,甚至視作生財工具。作家謝弗勒(Cara Marsh Sheffler)批評,今次捲入爭議的無畏女童像,其實是華爾街企業SSGA旨在宣傳SHE基金,該基金以追蹤逾100間有較多女性管理層的企業為賣點,儼如「銷售女性主義」。 黑人記者亞歷山大(Amy Alexander)亦撰文批評,現今女性主義更茩咿顗磾惜u夫,如試圖以罷工一天,表達女性在職場的重要性,或是戴上粉紅貓耳帽(pussy hat)抗議特朗普蔑視女性,但要改變現G,實質行動並不足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