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廣華醫院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歐陽詠恩入校進行教育時,會向師生送贈她手上代表支持器官捐贈的綠絲帶紀念品,也會帶同「洗肚水」(透析液,助排走病人體內廢物),讓學生揹一會兒,感受待換腎病人的負擔。(蔡瑤攝)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小學生賣橋 手機程式助難民
時事通識教材.時事焦點: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料2020年服役
第20屆校園記者:視障無礙 闖過人生競賽 視障跑手梁小偉 完成南極百公里馬拉松
課堂直擊:三角「洗腦」歌 對學校利大於弊?
課堂直擊:辯論高手 才德須兼備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解開學生捐器官疑惑 醫護入校播大愛種子

【明報專訊】廣華醫院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歐陽詠恩應學校邀請,聯同獲捐器官病人和捐贈者家屬等入校辦講座,學生不乏趣怪想法,例如擔心「死後捐器官會不會痛?」或因「我年紀還小」、「身體髮膚受諸父母」等感猶豫,她都一一回應。學生明白捐器官是「大愛」,可化身「大使」,曾有10歲童在父親離世後,游說母親捐出其器官,幫了5名病人。

歐陽說,只有初小生才會擔心表達了捐器官意願後,醫生會為得到那些器官不救自己,大部分學生都信任醫生;但也有中學生稱擔心死後捐器官會痛,團隊會解釋,腦幹死亡後身體不會有痛楚感覺,醫療人員也會將捐器官的死者當成病人看待,為其打麻醉針才進行摘取器官手術。但亦有些學生提出頗有見地的問題,如「器官捐完可否再捐?」歐陽指出,曾有案例,獲捐肝者死後將該肝臟捐出,移植至另一病人。

擔心死後捐會痛

她表示,較多學生說自己年紀輕,暫不用思考捐器官問題,這時可告訴他們,有些孩子小時已患病,婉轉帶出人生無常;亦曾有中學校長即時走上台表示,自己剛滿18歲就登記了捐器官,令同學反思。未成年者未能登記捐器官,歐陽鼓勵孩子可先向家人表達捐贈的意願。

部分學生則稱「身體髮膚受諸父母」,要得家人同意才可;她鼓勵學生把此議題帶回家中討論,即使父母本身不支持器官捐贈,也可趁着看相關新聞時,向家人帶出捐器官可助人的信息,慢慢改變對方想法。

勿低估小孩的影響力,歐陽稱,曾有一名男病人死亡,其妻猶豫是否捐出丈夫的器官,10歲兒子因在校內聽過分享,提出捐器官可助人。一家人討論後,認為死者生前也是樂於助人,終答允捐出其一對眼角膜、一對腎及肝臟,令5名病人及其家庭受惠。

學生揹洗肚水 感受病人痛苦

教師對捐器官也有誤解,歐陽稱,曾有教師說母親欲登記捐器官,但因患糖尿病和高血壓,覺得「有心無力」,但其實長期病患者都可捐出器官,除糖尿和高血壓不影響捐器官外,乙型肝炎病人可捐器官予乙肝患者,部分癌病人也可捐眼角膜。不少長者覺得自己「年紀大,機器壞」,但過往有84歲長者離世後捐肝。她稱,市民可先登記,表達對器官捐贈的支持,至於其器官是否適宜捐出,就交由醫療團隊決定。

團隊入校時又會安排受惠病人跟學生講述患病時的痛苦,及獲捐器官後重生的經歷,並讓學生體驗,如揹着腎病人的「洗肚水」感受其負擔,或蒙眼感受失明滋味。歐陽稱︰「同學揹完洗肚水,會說很辛苦;重見光明時會鬆一口氣,覺得自己幸福。」學校若擬邀請有關團隊入校主持講座,可致電區內醫院接洽。

 
 
今日相關新聞
解開學生捐器官疑惑 醫護入校播大愛種子
鄧桂思案例 屬冰山一角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