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透視:減塑文化 由停售微塑膠開始
【明報專訊】2015年香港廢塑膠的棄置量高達80萬公噸,不過近日社會出現很多令人振奮的「減塑力量」:愈來愈多公眾或公私營機構推動減塑文化,如推廣「走杯」、「走飲管」活動及香港大學宣布停售膠樽水的計劃等。除了塑膠製品,肉眼難以看見的微塑膠同樣為環境帶來傷害;不論是微塑膠產品的生產商、零售商、消費者或政府,都有責任終止微塑膠帶來的污染。作為把產品出售予公眾的零售商,更要做好把關角色,全面停售含微塑膠的產品。
個人護理品牌陸續淘汰微塑膠
微塑膠主要來自個人護理產品及化妝品,除了影響海洋生態,更有可能進入食物鏈,威脅人類健康。香港現時每日約有48億粒微塑膠流入海域,由於體積太小而難以打撈,對環境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針對微塑膠污染,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法是由源頭管制。綠色和平2016年調查全球30大化妝及個人護理品牌管制使用微塑膠的政策,發現大部分品牌有監管政策,未有政策的品牌亦陸續承諾將淘汰微塑膠。
除了在生產線改善,愈來愈多國家或地區已立法禁售含微塑膠的產品,鄰近香港的台灣、韓國政府已訂立禁售含微塑膠產品的時間表。雖然香港政府未有回應綠色和平提出立法禁用微塑膠的訴求,但消費者開始意識到微塑膠的問題;綠色和平在過去大半年的微塑膠項目,已蒐集約1.5萬名市民的簽名,聯署要求零售商盡快把含微塑膠產品下架。
零售商港台兩地做法不一
2017年初,綠色和平向16間香港主要零售商查詢其監管含微塑膠產品的政策,可惜大都沒有回應、或沒有公開承諾監管微塑膠,更有零售商對微塑膠問題毫無認識。
其中惠康(台灣為頂好)在香港、台灣均有分店,台灣店已於2016年9月下架含微塑膠產品,但香港店卻未有計劃停售。此舉除對香港人不公平外,更是污染海洋的幫兇。
可幸的是零售業界開始改變,屈臣氏近日終於走前一步,公開訂下目標,於2019年底前禁止售賣所有}洗性微塑膠產品。其餘的個人護理產品連鎖店、超級市場及百貨公司,理應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綠色和平呼籲作為行業龍頭的惠康,不論自家品牌或非自家品牌,也應盡快淘汰所有含微塑膠產品,與生產商及消費者聯手,守護海洋生態和確保市民健康免受威脅。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馬子琪
圖:GREENPEACE綠色和平
[通通識 第4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