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冬天三寶 多肉少菜易患癌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踏入冬季,不少港人聚餐時都會選擇「冬天三寶」,即打邊爐、韓燒及燒烤。香港防癌會於2016年10至11月,以問卷方式訪問了1013名市民,了解港人過去3個月吃「冬天三寶」的情G,發現港人平均一餐「冬天三寶」進食270克紅肉,超出美國癌症研究所建議每日攝取上限的2.7倍,增加患腸癌風險。
調查發現,71%受訪者與好友飯敘時,打邊爐是首選,亦有近四分之一受訪者會選擇燒烤。受訪者吃「冬天三寶」時,平均一餐攝取157克牛肉,豬肉亦有112克。總計受訪者平均進食一餐「冬天三寶」,攝取270克紅肉及103克加工肉類。美國癌症研究所建議,每周進食紅肉上限為510克(約1.1磅),即每日宜吃少於73克紅肉,因此,攝取270克紅肉已超出每日建議上限的2.7倍。
營養師:先吃菜菇 最多4片肉
另外,調查亦顯示逾四分之一受訪者平均每日進食160克紅肉,即使近七成受訪者知道多吃紅肉會增加患癌風險,仍進食超出建議上限的紅肉分量。在連鎖快餐店進食一人火鍋的劉先生表示,一人火鍋套餐通常配有一碟肥牛,雖然明知該餐的紅肉進食量會超標,但不想成為「大撠迭v,因此會吃光所有食材,並在其他日子減少吃紅肉,避免超出一周的上限。
香港防癌會於市面食肆包括連鎖食店做抽樣調查,發現一人火鍋的紅肉分量達227克,超出每日建議攝取上限2倍;韓燒套餐蔬菜量平均只有37.7克。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營養師江沚凌建議,市民吃火鍋時應最多吃4片瘦牛肉或豬肉,要多吃蔬菜、菇菌及豆品類,以攝取足夠纖維,減低致癌物對細胞的破壞;先煮蔬菜、後下肉,避免蔬菜吸收油分。
日吃30克加工肉 腸癌風險增10%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醫生表示,紅肉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2A類致癌物,加工肉類(如煙肉、香腸及火腿)更屬於第1類致癌物。他引述世界癌症基金會的研究指出,每天吃100克紅肉,患腸癌風險會增加17%;如每天吃30克加工肉類,會增加10%患癌風險。他建議市民控制進食紅肉分量,以及應「完全避免」食用加工肉類,包括鹽醃食物。廖續稱,如果打邊爐時吃了過量紅肉,應調整其他日子的進食量,以免超出每周510克的建議攝取上限。 —綜合《明報》報道
◆港人不良飲食習慣
(1) 外出用膳 快餐「三高」
香港生活節奏快,出外用膳非常普遍,廉價的快餐成為不少學生和打工仔的選擇。然而快餐往往「三高一低」,即高糖、高脂肪、高鈉,以及低纖維,長遠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衛生署2015年4月的「行為風險因素調查」顯示,一星期5次或以上出外吃早餐的市民有27.2%、午餐有48.2%、晚餐有9.1%。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聯同多家中學的學生展開《香港人外出用膳習慣與健康》電話調查,2016年8月公布結果,發現400個受訪者中,有59.3%在過去一星期外出用膳4日或以上,一星期7日的有27.3%;非常接受和接受「少油、少鹽、少糖、少肉多菜」飲食原則的市民有逾九成,但近七成人認為較難在外找到「三少」(少油、鹽和糖)的食肆。
(2) 多肉少菜
美國農業部2011年數據顯示,香港人均肉食消耗量冠絕全球,按數據推算,港人平均每日消耗近1磅(約450克)肉類,但成人每日攝取0.3至0.5磅肉類已足夠。香港防癌會在2012至13年訪問2512名市民,發現34%受訪者每日進食多於3O紅肉(臨H腫瘤科專科醫生建議每日吃肉不多於2O,即約75.6克)。
世衛建議每日最少食用400克的蔬果以預防各種慢性疾病。衛生署據此推廣「每日二加三」均衡飲食信息,建議每日最少吃兩份水果與三份蔬菜,但2012年調查發現,82%受訪者未能做到;衛生署2014年4月做的「行為風險因素調查」仍顯示,81%的18至64歲受訪者每日食用少於5份蔬果。
(3) 常吃加工肉類
加工紅肉如腸仔、午餐肉及火腿等,用上亞硝酸鹽作為防腐劑,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15年10月將加工肉類評定為「1類致癌物」,指每日進食50克會增加患大腸癌風險18%。
近年香港大腸癌病患不斷上升,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大腸癌由2004年有3582人發病,急升至2014年的4979人,增幅達39%。大腸癌同時是香港十大常見癌症「榜首」,2014年大腸癌佔所有病發數字的16.8%。政府2016年9月推出為期3年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61至70歲市民做大便隱血測試及切瘜肉,以及早發現早期大腸癌個案。臨H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2016年12月預料,未來5至10年大腸癌新症增長依然會較多,但篩查普及後,若在瘜肉階段已發現及治療,可減低變癌風險,相信屆時發病率會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