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大﹕華裔救急扶危較熱心
華社心臟病發存活率較高
【明報專訊】卑詩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於公眾地方出現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患者的存活率,在溫哥華及附近地區發生有所不同,於一些華裔較多的社區,更有人願意出手相救。
研究發現,患者在距離醫院2.7公里以內的地區出現心臟驟停,其神經系統沒有受損和生存機會最高;但研究員也發現,在遠離醫院的部分區域亦有較高機會,包括溫哥華西區、東區和東南區。
首席研究員、聖保祿醫院(St. Paul Hospital)急症室醫生巴比克(David Barbic)表示,在有較多華裔居住的地區,途人似較願意為患者施行心肺復蘇法(CPR)。
在基斯蘭奴(Kitsilano)、士達孔拿(Strathcona)和列治文中部一大片地區,病人腦部沒有受損及存活比率都較高。
研究探討溫哥華沿岸衛生局(VCH)區內,如溫哥華市和附近地區發生「院外心臟驟停」(OHCA)有否與地區特點分佈有關;並使用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期間錄得的OHCA病人數據,一共分析1617宗個案。
巴比克續指途人進行CPR最高比率的地區與傾向有較多華裔的地區大致相關,表示有可能溫市的華裔社群較願意在公眾地方進行CPR。
研究共同作者,卑詩大學急症科主管克里斯滕松(Jim Christenson)指出,為患者即時施行CPR會增加其存活率兩至三倍;這項研究只是了解心臟驟停的一部分,而存活率已由10年前的6.6%增加一倍至約15%。
聖約翰救傷隊急救課程導師Peter Ko接受媒體《Postmedia》訪問指,亞裔社群在過去20年熱衷接受急救訓練,尤其自聖約翰救傷隊開設華語班受歡迎後,現時溫市及列市每個月有兩至三班以廣東話或普通話教授的急救班。
他指部分民眾是因為工作理由,但大部分是希望在危急時可以知道怎樣做。他續稱,救護車到場需時,即使在城市內也要等8分鐘,若果有人沒有心跳而需CPR救命,知道步驟的人較願意嘗試去拯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