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輕人在互聯網世代,更要保持個人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隨茪玻p網愈來愈普及,網上充斥假新聞的問題不只未有改善,更有變本加厲之勢。以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為例,不少學者的分析認為,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假新聞是近年許多出人意表的「黑天鵝」的重要推手,而「後真相政治」一詞亦乘時而起,並成為不少從事社會研究的學者掛在口邊的「潮語」。
文:周子恩老師
圖:資料圖片
要理解假新聞現象,我們可嘗試從不同層面出發。首先,是資訊發布者的身分及其需求。無可否認,當中的始作俑者絕對是一眾網民。沉迷網海多年的同學,也許會見過那幅令不少人「中伏」的「小學生入院圖」。沒人能確定第一個利用這幅圖的網民有何居心,但觀察幾年來不停重用此圖的網民,其目的不過是純粹「惡搞」。類似情G,早在2003年SARS襲港時就出現過,當時一名年輕人抄襲報紙格式散播香港將成為疫埠的謠言,明顯不含任何政經利益。互聯網表面上看似匿名的特性,正好鼓勵那些「好事之徒」傳播假資訊。
互聯網匿名特性 鼓勵傳播假資訊
與此同時,隨蚨穭W商業平台及網媒的崛起,部分唯利是圖的人為了增加分享或瀏覽次數(page view)以增加收入或知名度,加入一些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內容,甚至做假新聞來吸引網民,亦有不少用假新聞抹黑競爭對手的個案。
最後一類,亦是最惡劣而又影響最大的,就是含有政治目的之假新聞。英美兩國在脫歐爭議和總統大選時不時流傳假新聞,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有人抄襲劇集《紙牌屋》的劇情,指落敗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里有曾經殺人的嫌疑。香港亦曾出現不少類似事件:在佔中期間,坊間流傳有病人因救護車被堵塞而失救死亡的虛假消息等。
我們亦可從受眾或分享者的心態去理解假新聞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首先是社交媒體重視「快速」。同一個帖子,愈快按讚及分享,愈容易得到別人的青睞,甚至連傳統媒體出身的記者,亦曾因為沒時間做好查證(fact check)而誤報網上流傳的假新聞。另一方面,WhatsApp或Twitter等即時通訊軟體之盛行,亦是假新聞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我們利用有關軟體時,多是與在現實世界有真實接觸的人,尤其親朋好友溝通,很自然地我們會不自覺地放下戒心,甚至在未完整閱畢有關內容便分享,結果當然是令假新聞廣泛流傳。
fb Google宣布加強監察假新聞
要減低假新聞對社會的傷害,我們必須多管齊下。首先是在個人層面上,按分享或讚好前,先簡單查證,例如上網檢查有關新聞有否出現在公信力較高的傳統媒體上,甚至在必要時進行基本的資料分析,絕對有助我們避免受騙。與此同時,大型網絡機構或互聯網業界亦應本茈禶~良心,運用他們的專業,協助受眾認清新聞的真偽。事實上,facebook及Google等巨擘亦在美國總統大選出現一連串假新聞爭議後,宣布會加強監察假新聞的傳播。
最後一點是,政府官員或政客必須自律守規,遠離利用假新聞的誘惑。事實上,假新聞雖然能贏得一時的利益,其代價卻是失去整個社會的信任和尊重。這一點,從政者不可不知。不久以後,香港將會舉行特首選舉及仍屬未知數的立法會補選,且看假新聞最終會否再次成為勝負關鍵。
(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