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研究:細口垃圾桶無助減廢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為鼓勵減廢及為最快2018年推行的垃圾徵費計劃作準備,食環署正逐步削減街上的垃圾桶數量,並於2016年中在各區分批更換800個「細口」垃圾桶(投入口23厘米乘15厘米,較大口桶細51%)。有意見認為計劃無助減少廢物,或令人將垃圾棄置垃圾桶旁。香港公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旺角以大、細口垃圾桶測試,發現增加垃圾桶後,收集垃圾量相應上升,但未見更換細口垃圾桶會加劇亂拋垃圾情G。
公大測試:垃圾桶數量影響較大
在食環署協助下,「公共空間回收及垃圾收集設施改造督導委員會(俗稱「桶改會」)」成員兼公開大學應用科學及環境學系講師鄧展翔,與該系多名學生在旺角一段約80米的登打士街作實地研究,設定以下4個場景:放設(1)兩個大口垃圾桶;(2)三個大口垃圾桶;(3)兩個細口垃圾桶;(4)三個細口垃圾桶。由9月中至11月中,每個場景試6日、每日4小時,統計下午2時半至6時半收集的垃圾量。
結果發現,每1萬人次經過調查範圍,綜合情景1及2,大口垃圾桶平均收集垃圾量為5.8公斤;而綜合情景3及4,細口垃圾桶平均收集垃圾量6.2公斤,兩者數字相若,顯示投放口大小與收集垃圾量關係不大。研究亦發現,增加垃圾桶後,垃圾量有所上升,以大口垃圾桶的分別較明顯,3個大口桶共收集到17.7公斤垃圾,較2個大口桶的11.4公斤高出55%;而細口桶測試,則3個比2個高出約14%(見圖)。研究團隊同時分析垃圾中可回收物料比例,發現不論桶口大小,平均約25%垃圾屬可回收物料。
學者倡「減桶」為垃圾徵費準備
鄧展翔分析,測試顯示垃圾量與垃圾桶數量關係較大,投入口大小與垃圾量關係反而不明顯,未有發現更換細口桶會導致垃圾量上升,但他承認與調查於下午進行有關,未計算入夜情G。鄧認為,結果反映削減垃圾桶數量有助提升「生產者責任」意識,為未來垃圾徵費做好準備,但過渡期要按街道實際情G而定。
記者入夜後到同一段街道觀察,發現垃圾桶旁堆放大量商業垃圾如即棄餐具等。鄧展翔表示,本港一日未落實垃圾徵費,商戶依賴垃圾桶情G料不會有顯著改變,長遠應循序漸進減桶或縮細垃圾桶容量,改變市民處理垃圾的習慣。
食環署回覆表示,署方按各地點的實際情G,如街道情G、行人流量和回收箱的使用情G等因素,決定垃圾桶數目、分佈及地點。署方日後在檢討相關設施的供應及設計時,會參考「桶改會」的有關意見。署方又指推出「細口」垃圾桶後,街道衛生情G大致保持良好。—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香港減廢藍圖
環境局2013年5月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提出透過加強社會動員,並配合適當的政策和立法,減少廢物。
環境局「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見圖)
具體目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