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公立醫院約有4.8萬名精神分裂病人,現時病人主要採用傳統抗精神病長效針,易出現手震、肌肉抽搐等副作用。有關注團體發表報告指出,若仿效外國經驗直接使用第二代長效針,可大幅減省治療成本,亦免卻患者的副作用痛苦,促醫管局全面引入第二代長效針。醫管局回應,會留意新精神科藥物臨H及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按既定機制檢討和引入新藥。 醫管局:留意實證最新發展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副主席兼精神科專科醫生楊明康表示,本港現時精神分裂患者多數用第一代抗精神病針劑(即舊針),但會引發手震、肌肉異常繃緊、嗜睡口乾等副作用,因而易引來旁人奇異目光。而2003年起引入的第二代針劑(即新針)則較少上述運動障礙副作用,嗜睡機率亦較低,亦減少標籤作用。但目前本港醫院做法是先用舊針,出現副作用才轉用新針,令患者徒添苦楚。 他稱,西班牙、澳洲等地使用新針比率達八成,但本港新針使用率只佔5%,原因在於新針價錢較貴,基於資源所限令使用率極低。 新針貴29倍 該協會主席王明爍解釋,這種針劑需每4周注射一次,舊針每劑成本100至200元,而新針每劑成本3000至5000元,即相差可達29倍。但團隊於2013年在新界東聯網以191名精神分裂病人作成本分析,包括計及藥物、病人服藥後不良反應的治療、門診及入院等成本,結果推算出若每1萬名精神分裂患者轉用新針,每兩年間整體可減省3.98億元醫療成本,因此建議醫管局增撥資源,全面直接轉用新針,以減低患者出現副作用風險,長遠減省住院的醫療成本和社會成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