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師廣益:職場性別定型 漸漸瓦解?
老師:「志強,平日經常與父母談天嗎?」
志強:「不多,因為他們有時要夜間工作。」
老師:「噢?他們從事什麼工作呢?」
老強:「他們一個是護士,一個是醫生。」
老師(打趣地):「哦?爸爸是醫生,媽媽是護士,你生病時也不用太擔心吧!」
志強:「其實我爸爸是護士,媽媽才是醫生。」
老師:「……」
這個老師的誤會在日常生活上並不少見,亦反映了職業上的性別定型。我們常認為某些職業多數由某性別人士來擔任,久而久之產生性別定型。事實上,香港有不少女醫生,男護士也愈來愈多,不過,這無助扭轉社會上固有的觀念;正如香港是國際都會,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但仍然被不少傳統觀念所籠罩。下文從香港職業、家庭和傳媒三個角度,淺談「性別定型」。
1. 職業方面
除了上述例子,社會上不少工種仍然被視為只由某性別人士擔任:幼稚園及小學老師、文員及公關等是女性;工程師、警察等是男性。但這些職業其實也有由另一性別的人擔任,只是比例上或觀感上較少而已。2016年4月,本地球會「東方」的女教練陳婉婷帶領全男班球隊奪得港超聯冠軍,更打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首名帶領男子職業球隊取得聯賽冠軍的女教練。事件成為一時佳話,亦讓人反思性別定型是否社會的必然產物。
2. 家庭方面
小孩子由孩提階段,多已被灌輸性別定型觀念,例如性別「所屬」的顏色、衣著、玩具等;若男孩子喜愛「煮飯仔」等玩意,父母可能阻止;即使同樣是哭泣,男孩子也被教導成「男人大丈夫,流血不流淚」,多愁善感的形象往往與男孩格格不入。反過來說,女孩子舉止則要斯文有禮,否則換來「女仔之家咁粗魯」等評語。
3. 傳媒方面
將性別定型強化、深化甚至惡化的,傳媒可謂最重要因素。香港資訊發達,電視、報章、電台、雜誌、網絡媒體等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傳媒的意識形態,往往引導甚或主導人們的想法。
在廣告中,經常出現為女性定型的宣傳,又或「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崗位定型也是家常便飯。性別定型強調角色權責、社會秩序,假如有人想踰越規範,便可能要承受異樣的目光和指點,形成不必要的成長壓力,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通識科的學習過程中,大家一定有機會接觸「性別定型」這個概念,公開考試亦曾經要求考生反思「情人節送花」(2012練習試卷)及「男主外、女主內」(2013文憑試卷)與性別定型之間的關係。
反思生活現象 豐富答題情景
雖然這些都是有趣的議題,同學一般都能夠就題目要求表達自己的見解和通識概念,但以香港實際情景舉證說明時,則往往有所忽略或欠缺,甚或離題。
這種只重答題能力技巧、卻輕結合情景說明的情形,也是近年考生未能突破限制以取得更好成績的重要原因。同學如欲取得更理想成績,平日接觸不同媒體資訊時,亦宜多結合通識科的知識概念作反思,整理出較廣闊的角度,嘗試說明社會現象的來龍去脈,考試答題自然能夠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關鍵詞
性別定型
傳媒角色
家庭崗位
「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觀念
文: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 林文傑老師
(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