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指出和解釋資料中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數字變化的爭議。
◇先指出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數字變化
‧2013年全國婦聯的研究報告推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超過6100萬,但2016年11月民政部指經「摸底排查」,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902萬,較前者銳減八成半
◇有評論質疑數字銳減是「搬龍門」和「玩數字遊戲」
‧根據資料,民政部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的最新數據引起質疑。國務院收緊「留守兒童」定義:過往留守兒童指「父母一方外出務工、不滿18週歲」的兒童,2016年2月國務院修訂為「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週歲」兒童,符合定義的人口基數大減→留守兒童人數下降→被質疑是掩耳盜鈴
‧民政部的解釋被指難以說服民眾:民政部解釋,近年實施保護政策,如扶貧等導致留守兒童大減,但有質疑指即使措施見效,留守兒童難以在短時間大幅減少
◆延伸回應題
2. 改革戶籍制度如何能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釋你的答案。
◇解題:作答時應簡單解釋題目中「戶籍制度」(A)和「農村留守兒童」(B)兩個重要概念,並指出兩者之間的關係(A如何導致B),以及解釋改革A如何能改善B的問題(注意「改善」不等於「解決」)
◇參考答案:
‧現行戶籍制度分開「農村」和「非農村」(城市)戶籍,背後涉城鄉經濟格局、社會福利(養老、社保)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分配不均(資源分配和公義問題)。現時所謂「改革」戶籍制度,意思指將兩種戶籍逐步統一為「居民戶口」→平等身份、平等待遇
‧在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下,民眾偏好在城市生活,但受戶籍制度影響,農民工在城市未能享有城市居民戶籍的福利,他們處於城市勞動市場邊緣,工時長、工資低,在城市沒有家庭網絡,無法為子女提供充分照顧;把孩子帶在身邊的,又面對城市教育制度的不公,例如農民工子女難以入讀公立學校,只能把子女送去學費高昂,但教學水平參差的私立學校,農民工子女甚至須回戶籍地高考→不少人無奈選擇把子女留在鄉間,由祖父母輩或其他親戚照顧→衍生留守兒童
‧改革戶籍制度,讓農民工獲得應有平等的公民待遇,可協助他們改善生活環境,得以承擔和子女一起在城市生活;統一戶籍,子女可在城市接受較好的教育,並在居住地參加高考,減少父母因異地高考問題而把子女留在原戶籍地就學等
顧問教師:鄧婉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