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屯門醫院一名長期洗血的66歲腎病女病人,去年11月被驗出感染乙型肝炎,但院方未告知病人及安排在專用區域洗血,至上周恆常監察才發現她是乙肝帶菌者,其間已有79名洗腎病人曾與她共用一部血液透析機。院方昨向病人致歉,並安排其中21名長期洗血病人驗血,承諾會改為每半年為洗血病人監察一次。
沒安排於專用區洗血
屯門醫院發言人稱,於上周一次恆常監察中,發現一名正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66歲女病人,對乙型肝炎抗原呈陽性反應。該院覆核其病歷後,發現她早於去年11月已在同類恆常監察被驗出為乙肝帶菌者。
安排21長期病患驗血
院方指出,乙肝帶菌病人一般會被安排於專用區域接受治療,減低交叉感染風險,惟該女病人過去一年未被安排在專用區域接受治療,其間有79名沒有乙型肝炎抗原及抗體的病人曾與該女病人使用同一部血液透析機,當中21人需長期洗血,院方會安排他們驗血及持續監察健康狀况,其餘58人有要求亦會安排驗血,並已設立查詢熱線2468 5422。
承諾每半年監察一次
院方強調,一般區域每次有病人使用血液透析機後均會消毒,喉管亦用完即棄,換上新喉後才給另一病人使用透析機;該院會按既定指引執行每6個月為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腎病病人驗血,並已成立調查委員會,8周內交報告。
腎科專科醫生唐國隆說,乙肝是較高危的傳染病,腎病病人首次洗血前會先注射預防針,其後按國際指引每半年抽血監察,現時屯門醫院隔一年才監察一次,時間上「耐了一點」,亦相信今次是有醫護「睇漏眼」才沒發現病歷。
專科醫生:消毒非100%保護
唐國隆稱,處理感染乙肝的洗血病人有較高防感染規格,包括與一般病人分隔在不同區域,護士亦須穿上膠袍、眼罩及口罩等保護衣物;而一般洗血程序會把輸送血液的喉管用完即棄,並把負責淨化血液的「人工腎」以高溫消毒,並用專用漂白水消毒機面,才交下一病人使用,故相信其他病人感染乙肝風險微,但他認為此程序並非「100%保護」,仍有可能出現機內殘留血液,或血液濺到牀單而受感染等情况。
病人組織斥十分離譜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今次事件嚴重,醫護事隔一年才發現病人感染乙肝是十分「離譜」,認為這屬高危傳染病,處理不好會有交叉感染風險,應檢討監察漏洞,及早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