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智經研究中心昨公布香港人幸福指數報告,發現過去15年實質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上升56.9%,但同期幸福指數僅升0.4%,認為經濟發展未讓市民感幸福,其中反映樓價與租金佔收入比例及輪候公屋人數的房屋分類指數跌幅最大,達96.9%。 《香港人,幸福嗎?智經幸福指數》研究報告以11個主題作分類指標,包括收入及收入再分配、房屋、工作、健康、安全、教育、環境、文娛休閒、家庭、政府管治及公民社會,以及交通,並按上述分類蒐集政府及港大等調查而制訂指數,以2000年為基準年,並每年計算指標數值變化。 據報告,2000至2015年的實質人均GDP累計增加了56.9%,但同期幸福指數僅升0.4%。當中房屋的負面指數最顯著,歷年跌96.9%,去年私樓售價指數較2000年升2.3倍,較2003年低位升逾4倍,但私樓住戶月入中位數僅升五至六成。 車輛密度升 交通指數跌44% 其次,交通指數跌44%,因車輛密度上升和市民對公共交通服務投訴率上升所致。工作指數則升得最多,達46.8%,因失業率、就業不足率及勞資糾紛率均改善。 智庫倡設「幸福辦公室」制訂政策 智經主席及研究召集人李國棟指出,研究所用的政府數據不足以反映港人的幸福指數,期望可收集更多個人化數據,以反映市民對不同範疇的情感,又建議政府設立「幸福香港辦公室」,統籌官、學、民以作福祉研究,制訂以人為本的政策。 80後葉小姐多個月前買下黃大仙區公屋,家中兩人月入逾2萬元,「每月約有5000元用於住屋,佔收入的大部分」,扣除家用,她認同年輕人於近10年置業確有困難,但為了有自己的住所,平日只好節儉一點。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各人定義幸福的指標不同,每個指標比重亦不一,難一概而論,「如有人不因住大屋而感幸福」,但香港較為物欲主義,相信有關指標可為其中一個角度了解社會狀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