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與否 官方民間多爭拗

[2016.09.19] 發表
紐約曼哈頓爆炸案發生後,多名傷者由救護車送醫。(網上圖片)

美國紐約及新澤西州同一天發生爆炸後,不少人最想知道的便是事件是否恐襲。紐約市長白思豪周六晚態度謹慎,稱未有證據顯示這宗「有預謀」的行動與恐襲有關,紐約州州長科莫周日則將事件定性為「恐怖行為」。事實上,恐襲定義一直存爭議,法律上對恐怖主義的定義與大眾觀念存在差距。

國務院FBI恐襲定義不同

美國每次發生大規模暴力事件之際,都會出現恐襲定義爭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將恐怖主義界定為涉及危害人類生命的違法行為,旨在恐嚇或脅迫平民、影響政府政策,或透過大型破壞、暗殺、綁架,影響政府行動。美國國務院則列明恐怖主義須有政治動機,不一定涉及散播恐懼。不過美國務院2000年一項環球恐怖主義報告中直言「無一恐怖主義定義獲普遍接納」。恐怖主義研究專家克雷肖(Martha Crenshaw)指出,民眾實際上難將恐襲客觀地和其他暴力區分。

專家:民眾急求標籤理解暴力

當局為事件定性時往往傾向嚴謹處理,以避免法律爭拗,但由於法律上的定義與公眾眼中的恐怖主義並非一致而常惹輿論質疑。白人至上主義者魯夫去年6月血洗黑人教堂,殺死9名黑人。司法部未有對他控以恐襲罪,便引起部分論者非議。他們指出,魯夫揚言要發動「種族主義戰爭」,足以證其殺戮有政治動機,質疑司法部有意淡化事件。美國《大西洋雜誌》去年在加州聖貝納迪諾槍擊案後發表評論,指出普羅大眾在襲擊發生後,往往要求當局盡快確認是否恐襲,彷彿能藉以「令無意義的暴力成為更龐大事件的一部分」。

不過亦有論者指出這種定義方式等同將一切與美國對立者都貼上恐怖主義的標籤,成為「眼見為憑」的主觀判斷,惹人憂慮。

更多國際要聞
柏林地選 默克爾再受重挫
德國首都柏林昨日舉行地方選舉,總理默克爾兩周內再次選舉受重挫。選後票站調查顯示,反移民極右政黨「另類選擇黨」(AfD)得票達11.5%,默克... 詳情
美國國務卿克里於當地時間18日發表談話,敦促朝鮮凍結核武計劃,以此作為同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就自己的未來開始認真談判的第一步。 據英國廣... 詳情
泰船湄南河撞橋13死
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泰國中部大城府首府阿瑜陀耶(Ayutthaya),昨日下午有船舶撞橋翻側,當地傳媒指最少13人喪生,包括1名孩童,另外... 詳情
俄羅斯昨日舉行國會下議院(杜馬)選舉,烏克蘭危機時被俄羅斯強行併入的克里米亞首次成為選區,美國表明不承認外,烏克蘭亦有反彈,聲言禁止境內舉行... 詳情
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一個陸軍基地周日清晨遭到襲擊,17人死亡、30人受傷。印度指事件是「恐襲」,稱4名恐怖分子上周六深夜越過印度巴基斯坦邊...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