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超級稠密的上海、北京,未來不但將出現「地下城市」;在各地礦區探索後,更可能從更深層的地下開闢「第二礦帶」。在探地工程陸續展開後,讓許多不可能都變得可能。
2008年開始,深部探測研究展開,揭開中國入地計劃的序幕。這個耗資11億元人民幣、集合了12位院士、200多名研究員及上千名科研人員的地球深部探測工程,希望從深層次了解中國民眾關心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包括中國三級台階地貌成因到油氣蘊藏、礦產分佈,到青藏高原的擴展和四川盆地產生的地質變動。
深地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殼部分(地殼平均厚度35公里),這一層主要由堅硬的岩石組成。近年的鑽探結果發現,在深達3公里以下時,每深入100公尺,溫度就會升高2.5℃,到11公里深處的溫度已達200℃,甚至更高,地質條件相當複雜。儘管如此,由於目前中國資源短缺,也迫使必須開展深部探測工程。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表示,和國外相比,中國的深部探測起步較晚。雖然過去結合礦產資源勘探、地震預防等做過探測研究,但大都零零散散,不夠系統,因此技術和成果比較落後。
目前中國已有固體礦產勘探開採的深度多小於500公尺,隨着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對能源的需求急速增長,地表或淺層礦產發現的機會愈來愈小,因此開闢「第二礦帶」就顯得十分迫切。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地質條件複雜,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國。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巨大。
若能開展深部研究,摸清地球的「脾氣」,就能掌握它的脈搏和肌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