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百科:香港城市發展的3種策略

[2016.06.06] 發表
旅遊業步入寒冬,間接打擊零售業,部分店舖倒閉。
2015年8月,政府突然宣布2016年中收回俗稱「棚仔」的欽州街臨時布市場。
深水埗街頭的墟市,不少人靠擺賣各式各樣的雜貨謀生。
貝澳成為傾倒建築廢料的黑點,有水牛在建築廢料旁生活。

【明報專訊】「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後代、能滿足他們需要的發展模式,相信這個定義師生都已經非常熟悉。可持續發展實際上包含兩個關鍵概念——「需要」和「限制」。資源擁有者固然要滿足人類的需要,特別是對居住的需求;然而在滿足人們「需要」的同時,也要顧及社會發展的實際狀况和環境承受能力所施加的「限制」,一旦超越這種「限制」,必將危及支援地球生命的整個大自然系統,並褫奪了後代滿足他們需要的權利。

每周看《鏗鏘集》及其他同類型的新聞節目,相信是不少通識科老師的「日常生活」。近半年就有3集《鏗鏘集》,分別介紹了香港可持續發展的3個方向,可作為教材供學生研習。

◆本土經濟的持續性——《鏗鏘集.褪色天堂》,2016.05.15

旅遊業一向是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自從2003年內地自由行計劃開通以來,內地遊客就成為訪港旅客的主要來源,香港市面的店舖亦開始跟隨內地遊客的購物口味來發展,金舖、珠寶店、奢侈品店、藥房成行成市,有時候一條街更有數間同類型分店,以港人為銷售對象的店舖因而被慢慢「擠走」。不過,近一兩年內地遊客減少,上述店舖開始因捱不住貴租而結業,民間亦出現「還我小店」的呼聲,這可會是小店重生的契機?

◆市區重建及更新——《鏗鏘集.深水埗天光到午夜》,2016.01.10

香港城市老化是不爭的事實,部分地區缺乏休憩用地和社區設施,土地使用效率低,住屋和衛生環境亦比較惡劣,令舊區市民的生活素質不斷下降,如深水埗的樓宇漸見殘舊就是一例。市區重建及更新將是解決這問題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最合適的辦法之一,包括重建發展、樓宇復修及舊區活化等。當局在構思重建的過程中,除可考慮全面拆卸,亦可研究開發更多住宅和商業樓宇促進經濟發展,並要配合四周的環境,保持原有地區的特色和傳統。不過原有居民的安置、鄰里關係的「重建」,亦要從長計議。

◆鄉郊地區保育——《鏗鏘集.近看大嶼》,2016.04.17

統計處預測香港人口在2030年將會增長至840萬,開發新區域仍然是有必要的。長遠來說,人口增長最終會使市區土地的發展飽和,因此新區域的開發將會進一步擴至新界地區,為市民提供更多用地及空間。在推動城市發展的同時,必須兼顧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按漁農署的資料,計算過去規劃所劃定的郊野公園、特殊地區和保育地帶,全港現時約有43%的土地為法定保護地區。香港城市化地區的面積只佔全港土地的21%,鄉郊集居則佔2%。近年政府計劃發展大嶼山,舉辦了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提交的報告,建議將大嶼山規劃為14個康樂及旅遊地點,當中南大嶼山會以保育為發展主軸,不過發展計劃亦引起爭議。

同學可以思考一下,以上3種發展策略,是否能滿足本港市民對居住的需求,同時也兼顧環境承載能力所施加的「限制」,在什麼程度上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文: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