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料8億膠水樽棄堆填區 銷售額年升3.6% 回收率續跌
【明報專訊】政府推動飲品玻璃樽徵費,卻未涵蓋膠樽。有環團表示,2014年本港膠樽回收率跌至14%,但同時樽裝水銷售以每年3.6%增幅上升,2013年全港銷量多達4.18億公升,約相等於消耗9.7億個膠樽,較全年產生2.5億個玻璃樽高出近3倍,並推算其中8.3億個膠樽最終被棄於堆填區,促請政府盡快擴展徵費至其他飲品容器。
環團促徵費 環署﹕日後可擴範圍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政府目前工作重點是盡快落實玻璃飲料容器徵費,日後可再擴範圍,涵蓋其他種類容器,而政府會於2016至2018年檢視需否就其他物品實施強制生產者責任計劃。
上周五立法會三讀通過玻璃樽徵費條例草案,環團普遍表示歡迎,但擔心法例未涵蓋其他飲品容器,例如膠樽及紙包裝等。綠惜地球翻查市場策略調查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數據顯示,2013年本港單是即棄膠樽水銷量便達4.18億公升,估計銷售額達32億元。該組織以每支樽裝水平均430毫升推算,得出港人全年約消耗了9.7億支樽裝水;數據涵蓋多個品牌如可口可樂飛雪礦物質水、屈臣氏蒸餾水及維他純蒸餾水等。若以環保署2014年膠樽回收率只有14%推算,單計即棄樽裝水,每年便估計有8.3億個膠樽被棄堆填區。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政府2005年已推出10年減廢藍圖,當時提出的生產者責任計劃涵蓋所有飲品容器,但後來計劃「走了樣」,只包括玻璃樽,令減廢成效打折扣。
飲品膠樽年約22億個 多玻璃樽9倍
政府希望透過玻璃樽徵費,將回收率由現時約10%大幅推高至60%,等於每日回收約5萬公噸,減少1.5億個玻璃樽運往堆填區。但數據顯示,本港單是膠水樽消耗量已較玻璃樽高出近3倍;若計及其他膠樽裝飲品,根據環保署數字,2014年全港產生5.6萬公噸1號PET膠樽(市面最普遍用作飲品容器的膠樽),等於約22.4億個膠樽,比玻璃樽高9倍,但同期只有14%得以循環再造。換言之,逾八成膠樽被棄置在堆填區,由於膠樽較難壓扁,又難分解,變相令堆填區加速飽和。
港大社會科學院水資源管治研究項目總監、綠惜地球主席李煜紹表示,撇除蒸餾過程及人工等成本,若以水務署供水價格計算,生產商以每立方米4.58元的水價,便可生產2000支500毫升樽裝水,收入較食水成本高出逾千倍,認為生產商應負減廢責任,主動推出進取的減廢計劃。
調查﹕逾五成人有飲樽裝水習慣
事實上,民間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去年中發表一項有關港人飲用樽裝水的調查,逾千名受訪者中,53.1%有飲樽裝水的習慣,逾半人稱因為方便。綠惜地球認為,本港應先淘汰樽裝水,政府、大學及企業均有責任帶頭實踐(見另稿)。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