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核能猶如雙面刃
【明報專訊】2016年是前蘇聯切爾諾貝爾核災30周年及日本福島核災5周年。核能效益大、發電時沒有碳排放,然一旦發生嚴重核輻射泄漏事故,絕非人類可應對。核輻射對切爾諾貝爾核電廠所在地造成的禍害,未因年月過去而消除;福島核災再掀起「反核」潮。但在能源短缺和減排壓力下,今日擁核的國家實難輕言棄核。
全球核電應用概况
核能又稱原子能、核動力,即利用核分裂反應獲取能量,主要用於發電。核分裂時會產生巨大能量,並以熱能的形式釋放,熱能將水轉為蒸氣,驅動蒸汽機產生動力,再推動發電機組發電。自1954年前蘇聯建成全球首個核電站起,核電技術至今已發展至第四代。
國際能源署(IEA)資料顯示,2013年全球10.6%電量為核電。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5月全球共31個國家或地區使用核電,運作中的核反應堆(nuclear reactors)共444個;另全球有64個核反應堆興建中,其中22個在中國;現時沒有核電廠的白俄羅斯也正在興建兩個。2015年全球有4個國家的核能比例佔全國發電組合超過50%,最大核電國為法國,核電比例為76.3%。(見圖)
˙2015年全球核電生產地及其核電佔整體發電比率(圖)
˙部分地區的核電使用(圖)
˙2013年全球電力供應來源(圖)
◆核能優缺
世上沒有「完美」能源,核電也猶如一把雙面刃。
˙優點˙
1. 成本效益高
主要燃料放射性物質鈾儲存量豐富,運輸及儲存亦方便,所產生的能量密度高於化石燃料數百萬倍,有助紓緩能源短缺危機。燃料僅佔發電成本的20%,且價格不受國際政局和經濟波動影響,發電經濟成本相對穩定。
2. 發電無排放
發電過程不會排放空氣污染物,不會加重溫室效應。
3. 不受氣候限制
發電設施基本不受氣候因素影響,惟建於地震帶或有危險。
˙缺點˙
1. 核輻射威脅人類動物環境
核泄漏甚或爆炸會釋放大量核輻射,威脅人類、動物和環境安全。例如放射性物質碘和銫可致癌,並透過空氣、水或食物鏈為人體吸收,影響健康;受銫污染的泥土可變成塵埃,人體吸入後會影響內臟。2011年的日本3‧11核事故至今,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禁止5個重災縣包括福島和茨城的所有蔬果、奶、奶類飲品及奶粉入口。
2. 核電站建造成本高
建造核電站的資金投入佔總營運成本的70%,較興建同功率的煤電或天然氣電廠高。環保組織綠色和平2011年估算每座核反應堆造價高達20億至80億美元,尚未計算昂貴的保險及維修費用。
3. 核廢料處理需時長
有評論指若計入核廢料處理,以及可能出現的事故處理成本,核電的總成本不一定特別低。核廢料仍具輻射,其中大部分要隔離存放。低放射性廢料封裝埋放後仍須與環境隔離300年,輻射量才會降至與天然水平相若。而高放射性廢物(已消耗的燃料組件,即乏燃料,如裂變產物和有長衰變期的放射性核素)通常需經20至50年時間冷卻,深埋數千年。核電站退役後亦需隔離數十年至一百年。
4. 環境污染問題
開採鈾礦破壞自然環境,提煉鈾時排放的廢水帶放射性,會污染水源和土壤。此外,發電時排出的大量廢熱水會破壞海洋生態。
《明報通通識 第3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