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語文﹕代入舊樓發聲 城市新舊並存
【明報專訊】迪士尼動畫《反斗奇兵3》裏,玩具到晚上就會如真人般說話、玩樂,一群中學生把這意念放進「香城版」舞台劇,白天時「市民」、「政府人員」討論市區重建的議題;入夜後,一幢幢新舊樓宇紛紛發表己見,表達他們對城市發展的看法。
以想像讓物說話
提起市區重建,我們只想到「自己」,有想過建築物的感受嗎?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的學生在市區重建局及香港話劇團合辦的「市區更新點子bling bling」中學生短劇創作比賽中,以《香城的日與夜》一劇勇奪亞軍及最佳點子等獎項。劇目中以物擬人的手法被評審盛讚富有新意,是名副其實的「跳出框框」。
對焦主題:重建/活化?
念中四的黃樂欣及謝嘉熹是整齣劇目的「大腦」——編劇及導演,他們雖謙稱「靈感一到就寫」,但寫劇本還是有大概的步驟。謝嘉熹解釋:「我們先定好想focus(焦點放於)重建還是活化,再想一些較大的轉折位,如劇中有幢舊樓(角色)梅姨倒塌,是一些可吸引觀眾的地方,再衍生出其他情節」。
共同商討 定出故事與角色
二人提交劇本初稿時,老師未有提供太多意見。黃樂欣說:「因為是取材自日常生活,所以(老師)都不會特別修改文句。」及後她們與劇組人員商討,定下故事大綱,再想出不同角色,確立了「舊不一定差,新不一定好,兩者(重建及活化)並存才是可行之法」的主題。劇本寫了5000多字,才發現話劇有時間限制,狠狠地刪至2000多字,過程可謂百般辛酸。劇本初稿改了6次,入圍後徵詢老師意見,又改了7次,修改劇本與遴選演員幾近同時進行。黃樂欣憶述:「修改時『手腳』較慢,有時修改後會告知個別演員,但(這改動)未必人人都知道」,造成混亂;又如老師早已提醒原稿中「區議員」一角與「國王」的出現似有時空交錯的矛盾,但寫劇本時未有注意到,結果花了不少時間修改。
去蕪存菁 刪走枝節
「首先是刪走與中心思想無關的情節,再刪走意義不太大的lines(字句)。」故事本設有一個患精神病的露宿者角色,謝嘉熹說:「(這角色)平日常會被當作不存在,但他會與樓對話,是其中一條串連各幕劇的線索」,可是因角色難演,她們只好捨棄此角,改為以「白鴿」在各幕穿梭,日間受人餵食,夜間在群樓間舞動,提醒觀眾日夜交替出現。
揣摩角色靠觀察
劇本中常以括號表示演員的神情、交代背景等,這齣劇的劇本則少有寫明。謝嘉熹解釋重要的細節會寫,「但最難是跟演員溝通」。劇中飾演主婦「華妹」的陳嘉榆自言只是中二生,很難揣摩「師奶」一角,唯有多觀察母親及其他人;演「青仔」的中四生招曉彤也說角色性格天真,她演來卻變得有點神經緊張。黃樂欣認為寫劇本最重要是不離題和主線清晰,如劇中以白鴿一角串連全劇,是她們做得好的地方。
取材現實 到處考察
劇本所寫故事雖為虛構,但要基於現實才能引起觀眾共鳴。黃樂欣和謝嘉熹參加主辦單位的工作坊及導賞團蒐集資料,亦親身到各區了解重建議題。如劇中塌樓橋段的意念來自2010年馬頭圍道唐樓倒塌事件,也曾到學校附近的灣仔石水渠街實地考察;她們又從觀塘舊樓的簷篷想到劇中舊樓的裝飾,「我們想到用瓦通紙作為簷篷,再畫上類似生鏽的顏色」。黃樂欣表示初稿本來只參考了教科書中較片面的例子,後來加入較有深度的想法,如把舊區交通配套元素放入劇中。
文:鄒靖儀、郭沛妍
圖:鄒靖儀、郭沛妍、資料圖片、相關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