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華歷史講座述排華經過
揭與原住民關係密切
【明報專訊】華埠昨日一場加華歷史講座,吸引近百人到場,超出預期。講座探討環太平洋各國華人移民所遭受的排擠,又講述卑詩華人與原住民歷史上的親密關係。
該講座由加華歷史協會(Chinese Canadian Historical Society of BC)與卑詩皇家博物館(The Royal B.C. Museum)共同主辦;是「金山夢!勇闖菲沙河谷」巡迴展覽其中一個附設環節,原本安排在中華文化中心文物館內舉行,可是反應太過熱烈,共有百多人登記,不得不移師隔鄰的林思齊禮堂舉行。
卑詩大學教授余全毅在講座上提出太平洋就是「粵海」這一概念,指出太平洋是中國廣東省數代人持續飄洋過海,追逐他們「金山夢」的渠道。最初由淘金熱啟動,足[偏及澳洲、新西蘭、美國加州、加拿大的卑詩省。
余全毅說,出門的都是年輕男性,不少是家中的老二、老三,沒有財產繼承權,為了改善生活,背井離鄉,與家人分隔多年甚至數十年,目的只期望有朝一日,出人頭地。
余全毅認為,白人至上主義在美國南部所針對的族群是黑人;而在太平洋沿岸,所針對的族群則是華人。澳、新、美、加等國家所設立針對華人的法例,限制華人移民的政策,都相互仿效,大概在同一個時段施行,基本上是「共同進退」,形成一個對付華人的「攻守聯盟」。
他又舉例說,在1907年發生在溫哥華的排亞騷亂,不單純是本土運動,當日出席集會、作出鼓動的,除了是本地工會人士之外,還有美國加州以及新西蘭的反亞反華人士。
余全毅不無感嘆的說,加拿大當局當年針對華人的種種措施,卻為後來的歷史研究提供不少寶貴的資源,因為每一個抵達加拿大的華人,都要受到詳細的審問,究竟來自中國什麼地方?到加拿大什麼地方?都會詳細記錄下來。入境者甚至被拍下相片,作為繳納人頭稅的依據。這些當年歧視性的做法,諷刺地卻為後世研究華人移民史的學者提供了極大方便。反觀歐洲移民,入境很容易,卻沒有留下太多記錄。
專門研究馬斯琴(Musqueam)部族與華人關係的凌慧意也敘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出華人曾經在溫哥華南部的馬斯琴部族保留區內開設多家農場,向本地市場供應蔬菜。期間,原住民與華人建立了親密的關係。除了通婚之外,還有結成生意伙伴。雖然當時原住民的宗教信仰遭加拿大當局禁制,但華人不理禁令,照樣支援原住民在自己的長屋(longhouse)之內,舉行秘密宗教儀式。華人在耕地上發現原住民的文物,都會交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