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城》《菠蘿》《有》 × 西西《我城》 用顏色呈現希望與哀愁 劉學成中二時以西西《我城》的3個篇章為閱讀報告選材,現在他則以藝術方式對小說作另一角度的詮釋。小說記載香港1970年代的時光。 1960年代香港普遍工人工作條件苛刻,左派工會罷工、反政府示威等此起彼落,但屢遭資方以強硬手段對付,雙方爆發衝突時警方奉召到場驅散,民怨日深,最終於1967年演變成暴動和炸彈襲擊,造成嚴重傷亡。當時人們稱土製炸彈為「土製菠蘿」,西西就在小說第12章以童趣和擬人的手法寫分辨真假「菠蘿」的方法:「曾經有一次,大街上有許多人說:『那邊有菠蘿呀。』幾個小孩子聽見了立刻說,我們喜歡吃菠蘿,我們去吃菠蘿去。於是,他們一起跑到菠蘿那堙C誰知道,那個奇怪的菠蘿卻把小孩子的嘴巴吃掉了,又把小孩子的手指也吃掉了。」展示作品《菠蘿》的牆塗上淺藍色,劉學成說淺藍色代表希望和淡然的淒涼感,就像西西在充滿童趣的文章中,流露出對香港的憂慮。 劉學成又提及1970年代紅磡有「永別亭」(即停屍間),那埵酗鶢捆B送遺體往鄉郊,「深灰色的車身上掛一塊寫荂y有』的木牌,來識別載有遺體的火車」。他的作品《有》掛在牆上,他在木箱小門刻荂u有」字,堶掘豸F多顆木粒,並用香港1970年代地圖作盒內背景,他說木粒可代表流逝,更謂西西「就像先知一樣」,早已寫出對香港價值流逝的無力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