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 廣州近年發展「絕育蚊子」技術,希望透過放生絕育雄蚊,以及帶有登革熱病毒抗體的雌蚊,藉此減少蚊隻數目,並控制登革熱等由蚊傳播的疾病。研究人員將於今月底在番禺大刀沙島進行第二輪試驗,放生帶有抗體的雌蚊。研院人員表示,如未來在整個華南地區應用該技術,需要每周「生產」25億隻蚊。
研究人員指,去年已在廣州沙仔島進行了第一階段的實驗,放生了約650萬隻雄蚊,藉着絕育的雄蚊與野生雌蚊交配,以減少蚊隻數目。最終,研究人員發現當地的蚊子幼蟲幾乎被完全清除,一個月後亦只監測到一隻孵化的幼蟲,成蟲控制效果達到97%。
而在即將進行的第二階段實驗,研究人員會放生帶有沃爾巴克氏體的雌蚊,以取代能傳播登革熱病毒的野生雌蚊,「在放生蚊子的地方,首先,咬人的蚊子會更少;其次,蚊子對登革熱病毒有抗體」。
為了生產足夠的蚊子進行實驗,廣州蘿崗早前已設立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廠」,面積超過3500平方米,有四個生產線,按現有技術每周每個生產線可「生產」500萬隻雄蚊。研究人員表示,如未來在整個華南地區應用該技術,產量需達到每周25億隻。目前研究團隊正研究蚊子的雌雄分離技術,以加大生產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