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篇章﹕以棺為牀
【明報專訊】新年說棺材,似乎很不吉利,其實「棺材」寓意「升『官』發『財』」,在民間倒是個「吉祥物」。古人忌「死」,不敢直說,故把死亡委婉地稱為「三長兩短」。「三長兩短」即棺材,有人說來自《禮記‧檀弓上》:「棺束,縮二,衡三」,即上古綁棺材的皮帶,縱兩道,橫三道。「三長兩短」是明清才見的俗語,這種說法未免求之過深。其實棺材若不算死後才蓋上的棺蓋,共五塊木板,兩側及底部是三塊長木板,前後兩塊短木板,故稱「三長兩短」。古人怕死,故怕棺材。也有不怕棺材的,如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為人豁達不羈,行為怪異違俗,人稱「米顛(癲)」。他在死前一個月,就預備好棺材,坐臥飲食全在棺材裏頭,以作實習,熟悉一下死亡的感覺。清代袁枚《子不語》中,也有「米顛」之類的怪人,以棺為牀,活得瀟灑,想死得也瀟灑,只是不曾想到,他幾乎把別人嚇死。
棺床 (《子不語》)
陸秀才[1]遐齡,赴閩中[2]幕館[3]。路過江山縣[4],天大雨,趕店不及,日已夕矣。望前村樹木濃密,瓦屋數間,奔往叩門,求借一宿。主人出迎,頗清雅,自言沈姓,亦係江山秀才,家無餘屋延賓[5]。陸再三求,沈不得已,指東廂一間曰:「此可草榻也。」持燭送入。
陸見左停一棺,意頗惡之,又自念平素膽壯,且舍此亦無他宿處,乃唯唯[6]作謝。其房中原有木榻,即將行李鋪上,辭主人出,而心不能無悸。取所帶《易經》[7]一部,燈下觀至二鼓[8],不敢息燭,和衣而寢。
少頃,聞棺中窸窣[9]有聲,注目視之,棺前蓋已掀起矣,有翁白鬚朱履,伸兩腿而出。陸大駭,緊扣其帳,而於帳縫窺之。翁至陸坐處,翻其《易經》,了無懼色,袖出煙袋,就燭上吃煙。陸更驚,以為鬼不畏《易經》,又能吃煙,真惡鬼矣。恐其走至榻前,愈益諦視[10],渾身冷顫,榻為之動。白鬚翁視榻微笑,竟不至前,仍袖煙袋入棺,自覆其蓋。陸終夜不眠。
迨早[11],主人出問:「客昨夜安否?」強應曰:「安,但不知屋左所停棺內何人?」曰:「家父也。」陸曰:「既係尊公,何以久不安葬?」主人曰:「家君現存,壯健無恙,並未死也。家君平日一切達觀[12],以為自古皆有死,何不先為演習,故慶七十後,即作壽棺[13],厚糊其裏,置被褥焉,每晚必臥其中,當作床帳。」言畢,拉赴棺前,請老翁起,行賓主之禮,果燈下所見翁,笑曰:「客受驚耶?」三人拍手大劇[14]。視其棺:四圍沙木[15],中空,其蓋用黑漆綿紗為之,故能透氣,且甚輕。
◆註釋:
[1] 秀才
原為舉士科目的名稱,漢代令地方官府推舉優秀人才,稱「秀才」。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隋代始行科舉,設秀才科。「秀才」後來成為應舉者的泛稱,唐、宋時期,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時期,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才稱「秀才」。
[2] 閩中
閩,【粵】音敏,福建省的簡稱。閩中,舊時為福州府的別稱,泛指福建一帶。
[3] 幕館
明、清時期,地方軍政官署聘請文書人員,協助辦理文案、刑名、錢穀等事務,稱為「幕賓」或「幕友」,俗稱「師爺」。幕館,指聘請師爺的官署。
[4] 江山縣
地名,今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唐武德四年(621),設須山縣,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吳越寶正六年,931),因其地有江郎山,故改名「江山縣」。
[5] 延賓
延,請。延賓,延請賓客。
[6] 唯唯
恭敬應諾之聲。
[7] 《易經》
儒家經典之一,尊為「五經」之首。《易經》分「經」、「傳」兩部分:「經」相傳為周文王所作,包括六十四卦象,用推斷吉凶;「傳」相傳為孔子所作,是對「經」的解釋。民間以《易經》作占卜之用,並認為《易經》有驅鬼的功效。
[8] 二鼓
即二更。舊時把黃昏至清晨分為五個時段,每段兩小時,稱為「五更」。每更須打鼓報時,故又稱「五鼓」。二鼓(二更),相當於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
[9] 窸窣
【粵】音悉恤,象聲詞,形容細碎而斷續的聲音。
[10] 諦視
仔細察看。
[11] 迨早
迨,【粵】音代,等到。迨早,等到早上。
[12] 達觀
看透世事,一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13] 壽棺
棺材。古人忌死忌喪,把和死亡喪葬相關的東西都冠以「壽」字,故稱棺材為「壽材」、「壽木」或「壽棺」。
[14] 大劇
大笑之義。
[15] 沙木
杉木。
文:洪若震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系列。
圖:鍾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