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投稿﹕親戚關係快消失了
【明報專訊】自古以來,家庭都是傳統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軸心。然而這種以家庭為主的人際關係模式,隨着核心家庭的興起而在現今社會沒落,親戚慢慢變成可有可無。其實親戚關係變得疏離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問題的根源正正是今日人際關係模式的改變。
傳統中國提倡孝道,人們一般會與親戚住近,以便照顧及孝順長輩。這漸漸形成同一家族聚居的傳統,例如北京的三合院及香港的圍村都用這種聚居方式。住在同一屋簷下,親戚間的往來十分頻密,不論是娛樂消遣還是起居飲食,親戚都伴在左右。
交友軟件興起 減親戚陪伴角色
不過,在發展急速的21世紀,親戚扮演的角色發生了劇變。如今,他們可能已成為逢年過節才會見面的「閒雜人等」,有人甚至從來都不與親戚見面。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我認為親戚的角色今日已被取代。過去,親戚能擔當起朋友「陪伴」的角色,一同聊天消遣。如今社會科技發達,大量交友軟件應運而生,結識朋友已成為易事,這大大降低了親戚這個「陪伴」角色的重要性,既然功能被取締,關係變得疏遠,自然理所當然。
此外,西方思想的傳入是親戚角色改變的最大原因。西方人多以核心家庭(即只有夫妻二人及其孩子共兩代的家庭)為基本的家庭結構,與數代同堂的中國大家庭相比,核心家庭的經濟負擔相對較輕。不過這種家庭結構,卻正正是令親屬間變得疏離的元兇。在這情况下,人與親戚的交流愈來愈少,最後關係疏離。而「遠親不如近鄰」等思想亦令現象惡化。
西方家庭結構傳入 影響親戚關係
由於與親戚關係疏離,「大家庭」的觀念亦會變弱,最後或者會因缺乏聯絡而與家庭成員失去應有的關係。中國人重視「落葉歸根」,但若人連「根」在哪裏都不知,又怎樣「歸」呢?
要改善與親戚關係疏離的問題,當然要從根源入手,最重要是加強與親戚間的溝通。不過,青少年或者認為相比起朋友,與親戚的交往有很多顧慮,例如不可以爭吵等,否則會影響和上一輩的感情。的確,與親戚的關係比朋友要嚴肅得多。不過羅馬非一天建成,若我們努力去溝通、包容,終能打破親戚間的隔膜,修復關係。
總括而言,解決與親戚間缺乏溝通的問題刻不容緩,因為這正在影響人們對家庭乃至整個民族傳統的認同——我們不能讓中華傳統的家庭觀念隨風飄散。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觀塘功樂官立中學中五生 林卓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