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醞釀10年,兩次諮詢公眾的海濱管理局終呈現框架及發展方向。海濱事務委員會昨向特首提交最終報告,建議未來的海濱管理局成立不超過20人的董事局,並採取「循序漸進」的撥地及發展策略,建議政府撥款102億提供財政支援,並於首階段注入8幅沿海地皮予海濱管理局發展,包括中環新海濱的5幅地皮。
發展局長陳茂波昨稱,政府歡迎委員會提交報告,會與委員會商討海濱發展的最佳路向,並稱政府的願景是為港人營造具吸引力、暢達的海濱。
倡設不逾20人董事局 特首委任
現時全長73公里的維港海濱,不少已作發展。海濱事務委員會昨向特首提交的最終報告提出,未來海濱管理局在海濱發展上肩負管理、諮詢、倡導及行政職能,建議成立不超過20人、具廣泛代表性的董事局,並由特首以個人身分委任,海濱事務委員會則隨之解散。
營運方面,委員會倡採取「循序漸進」撥地及發展策略,當中5個海濱區域,包括中環新海濱、灣仔至北角海濱、鰂魚涌海濱、觀塘海濱及紅磡海濱。
委員會建議首階段先向海濱管理局「注入」8幅海濱地皮,包括中環新海濱1、2、4、6及7號用地、觀塘繞道下海濱用地、紅磡海濱花園及鰂魚涌海濱花園,長遠亦可注入灣仔發展計劃第2期的沿海地皮等。
有權租地 無權賣地
根據委員會的獨立財務顧問研究,建議政府撥出102億元予管理局發展海濱用地,有關金額已扣除未來海濱新設施的潛在收益。不過報告指出,管理局無權出售土地或物業,但局方可將用地或物業分租其他組織,並容許在特定時間內發展、營運和管理以賺取租金。
委員會主席蒲祿祺表示,政府有需要提供撥款,以應付管理局在3至5年發展期間的營運支出,但認為這是一項值得投資的建議。
中環新海濱補貼其他海濱
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何文堯說,8幅地皮當中,以中環海濱的位置最優越,預計將產生較大經濟效益,用作補貼利潤較小的地區,「用一些肥肉支持返一些豬頭骨」。他說預留102億元主要用作海濱項目初期建築費,往後的維修費及營運開支或可由中環項目補貼,但他承認營運初期未必能自負盈虧,又認為以此為目標並不合理,「唔應該未成立管理局前就要求佢自負盈虧……加咁大個枷鎖落去,以後只會睇錢做人」。
海濱事務委員會公眾參與核心小組主席吳永順表示,未來中環海濱可興建餐飲設施,長遠東廊下可興建行人板道,吸引市民前往。他期望管理局能夠盡早成立,但承認在現時立法會政治環境下,「今屆政府做唔做得成都有疑問」,不會低估成立管理局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