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使用文本資料的好處
不少同學做獨立專題探究時,對於文本資料的處理感覺「不安全」,基於這份陌生感和感覺不良好,常對文本資料敬而遠之。取而代之,總喜歡以問卷或訪問替代,但不時吃力不討好。事實上,在這個互聯網年代,資訊只會怕過多過濫、不懂選擇,而不怕缺乏,同學若未能利用此優勢,實在可惜。豐富的文本資料,絕對有利同學研習,不論是理論的支援,抑或例子的增潤,同樣對IES有幫助。
談及文本資料,除了海量資訊外,不少資料已由前人整理,有一些甚至已製成圖或表,同學分析的時候,相當便利,一方面可直接引用,另一方面可根據資料所提供的框架或分類,自行加入更新資訊,令分析有既定藍圖可循。
更便利的是,處理文本資料只需配合個人時間,不受時、地、人所限制,即或同學夜半不能眠,也能動工(按:這只是比喻,不是鼓勵同學不眠不休做研習,關心課業之餘,記緊注意身體健康),相比要相約訪問、派發問卷(按:即使發電子問卷,亦需要等受訪者回覆)、實地觀察等,靈活得多,而且,所蒐集的可用內容必定較豐富。
妥善處理文本資料——免堆砌
然而,不同類別的文本資料,處理方法不一,若不注意當中技巧,容易變成資料堆砌,散亂之餘亦欠分析,最後只是將大量資訊拼貼後展示和列印,報告表現絕對不會理想。
同學常處理的文本資料,不外乎歌詞、報章專訪及報道、研究或分析報告等,當中有部分是將第一手資訊剪輯及整理後再發放的信息,例如新聞報道、報告、專訪一類,算為二手資料;反之,部分文本為原創作品,例如歌詞、漫畫故事、經典影視作品等,均由作者直接創作,可算為一手資料。同學在處理這兩大類資料時,要留意手法需稍有不同,當中的意義亦有差別。
資料抽取和篩選
研究報告、圖表等一類的資料最容易被引用,同學只需按相關主題,抽取有關數據、分析、結論等,加以引述、串連個人報告中的內容,用作解釋、指出現象等,充分補充報告所需的說明或解釋部分。
同學若要用上新聞報道一類資料,則需花較多工夫,一方面需要抽取適當資料,作例子引用,更可能需要作出一些量性統計,整合資料後化為圖表,加以展示和分析,例如指出某類事件非偶爾出現,而是一現象的證據,以及此現象的出現模式等;專訪的一類,同學除了需引用原文,更需留意當中的前文後理,整個處理過程與自行訪問的後續處理差不多,但要留心的是訪問內容的剪接部分,以免引用的資料出現斷章取義。
上述幾類文本資料,同學可放心使用,基本上,經整理的資料若主題適合,只需加以串連便可,可能連整理工夫也可省卻,當中只要注意引用格式和方法,便能排除抄襲的疑慮(按:詳見考評局指引)。
一手資料分類花工夫
另一類文本資料,例如歌詞、影視作品的劇情,則需更多工夫整理,因為屬一手資料,基本上只是一些散亂資訊,與研習主題之間的關係,尚待同學自行發掘和分析。
同學若找某一歌手或填詞人的歌詞作分析,或許會發現每首歌的歌詞都不一樣,若同學未有利用相關主題或框架組織的話,這些資料只是一些零散的內容,無助反映任何發現。要處理這類資料,同學先得定下分析框架,筆者建議可找一些學者的理論或分析,一來可以有所依據,二來更可將有關分析作相應延伸,個人的分析便更有說服力。
例如:筆者曾經有學生分析某流行歌手的歌詞所呈現的愛情價值觀,她先對愛情價值觀作出定位,了解有什麼相關價值、呈現的可能、追求的意義、最關注目標等,然後再留心作品中的用字、場景設定、重點關注等有什麼相似部分可作歸類,最後發現歌曲多展示悲情,對愛情抱負面態度、展示出不安全、不可信任之感、要欺瞞誘騙盡出等,用字中多為悲痛、掛念、出賣等,情節多為分手、單戀、乞求等。當然,同學若要指出流行曲呈現的現象,則可能需要加入另一些文本資料作補充,例如其他歌詞分析、歌曲排行榜、網民評論等,才能對焦回應研習的主題。
簡單而言,文本資料,只是一些資訊的呈現,同學稍加分類,按個別主題對號入座,仍然可以運用自如,推論有據。
文﹕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外務副主席 程斃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