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大學理學院生物科學院發現,植物內名為「紫色酸性磷酸J2(AtPAP2)」的基因,有助植物快速生長,只要複製該基因再放回同一種植物中,植物就能加強光合作用及攝取更多能量,達到快高長大效果。研究團隊初步為多種植物做試驗,結果發現馬鈴薯的產量提升了43%至60%。負責研究的學者認為,該技術有助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更可紓緩氣候暖化。 現時不少食品如大豆及粟米等基因改造作物,都是以其他物種如昆蟲或細菌的基因加入農作物,達到抗蟲或加快生長效果。港大新技術的不同之處,是抽取對象來自植物本身的基因,複製後再放回同一種植物內,激發其生長潛能。 基因來自植物自身 港大生物科學院副教授林文量表示,研究團隊檢視了全球已發表約60種植物的基因圖譜,發現除松樹外,幾乎所有植物都有一條名為「紫色酸性磷酸J2(AtPAP2)」基因,作用為控制植物的葉綠體與粒線體生長,但研究團隊發現該基因「多了條尾」,故以實驗經常採用的植物「擬南芥」試驗,並進行基因改造,結果發現生長周期由12周縮短至10周,種子產量增加38%至57%不等。 適用於亞麻子 可煉燃油 林文量指出,實驗成功令植物加速生長後,研究團隊再回頭分析原因,發現植物的AtPAP2基因,可以促進葉綠體及粒線體攝取更多糖分,從而令植物光合作用加速及製造能量,使生長速度加快。除了擬南芥,研究團隊與德國的大學合作,為馬鈴薯進行基因改造,發現產量能大幅提升43%至60%不等。另外,可提煉成燃油的亞麻子,亦有加速生長效果。 林文量認為,該技術若被廣泛應用,將有助提高糧食生產,解決世界糧食危機,植物吸收更多二氧化碳,亦可紓緩氣候暖化問題。該項研究成果已於本月學術期刊發表,並在港大技術轉移處協助下申請專利,期望日後可應用於商業用途。 有助紓緩氣候暖化 正申請專利 本港漁護署於2011年實施《基因改造(管制釋出)條例》,任何人未經漁護署批准,向環境釋出基因改造生物,即屬違法。若日後本港有農民應用港大的基因改造技術,先要向漁護署申請。發言人表示,《條例》實施至今,該署沒有收到任何申請,亦會定期抽取樣本及巡查農場。至今未發現違規個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