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夫棄女入瘧疾區 以身先行試藥

[2015.10.06] 發表
屠呦呦(右)於1950年代,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在中醫研究院研究中藥。(新華社黑白圖)

在2011年9月,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榮獲號稱「諾獎風向標」的美國拉斯克臨牀醫學獎,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取得這項國際殊榮的中國科學家。她對當代醫學作出重大貢獻,但並不自滿,4年前領取拉斯克獎時她說:「我覺得看到這麼多病人康復是更大的獎勵。」

屠呦呦生於1930年12月30日,名字源出於《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蘋即蒿類植物,似命定了她跟草藥的緣分。她在1955年加入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前身中醫研究所。

越戰爆發後,她受命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員展開秘密軍事科研,發掘抗瘧藥物。

瘧疾當年對中國盟友北越軍隊造成的傷亡,比美軍子彈還多。

研究在1967年5月23日開始,因此代號「523」。研究團隊在數年間測試了數千計合成化學物,但一無所獲,遂把焦點轉向中國傳統醫藥。中西醫學知識兼備的屠呦呦獲選為領軍者,被派到瘧疾猖獗的海南實地考察。屠呦呦的丈夫當時正在農村,她被迫把4歲女兒放在託兒所,以致半年後回京時女兒把她當成陌生人,不願相見。

她與同僚一起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編寫出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再集中研究其中200多種,抽取逾380種草藥成分在老鼠身上測試,終在1971年發現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對瘧原蟲具百分百抑制能力。

她當時因見逾1600年前的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意識到應棄煮沸高溫提取,於是改低沸點溶劑乙醚來提取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並去除沒有抗瘧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結果提高青蒿防治瘧疾效果兼降低其毒性。

研究團隊之後要解決的難題是確認新發現的藥物可讓人安全使用。屠呦呦自願當白老鼠:「作為這個研究小組的頭兒,我有這個責任。」在確定自己沒有不良反應後,她們開始對在森林感染瘧疾的工人進行臨牀測試,實驗者在服藥30小時內便退燒,血液中的寄生蟲消失。

屠呦呦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1986年推出抗瘧新藥「青蒿素」,1992年改良為「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獲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1980年代以來,青蒿素挽救數以百萬人的性命,尤其是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

更多要聞二
富二代華青離奇人間蒸發
【明報專訊】本地華裔富二代圈子近期爆出驚人的「江湖傳聞」,稱有一名留學生與被指行事囂張的友人參加派對,友人惹惱本地土生華裔「道上兄弟」而遭毆... 詳情
兩人涉華青綁架案獲保釋 警避答尾箱藏屍因窒息
【明報專訊】北溫華裔青年遭綁架案中,疑犯昨日在北溫省級法院提堂。其中兩人昨日獲得保釋,而被控綁架及對屍體不敬的華裔及另一名西人疑犯則...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