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筒搜索隊隊長:「嘜頭」乃靈魂所在
【明報專訊】「組織搜索隊,到可能地區,作徹底搜尋。」民間組織「郵筒搜索隊」網頁上這句口號,來自電影《天涯海角》的對白,是人稱「檸檬頭隊長」冼偉文最愛的電影,亦是搜索隊成立6年來的工作寫照。冼近年多次與郵政署交手,爭取保育本港僅存59個仍在服務的殖民地郵筒。上月中郵政署主動諮詢搜索隊覆蓋英殖「嘜頭」的計劃,冼偉文形容做法荒謬,指「嘜頭」透視了郵筒年齡,是「靈魂」所在,促請署方擱置計劃。
曾在大學教書的冼偉文接受本報訪問時憶述,6年前在油麻地附近「偶遇」一個舊郵筒,驚覺本港還有舊物,於是與學生組織搜索隊尋找全港舊郵筒,之後又為郵筒定期年檢,搜索隊至今有成員約80人,「最年輕的20多歲,最年長是我,50歲」。
指紅黑變綠藍已屬「去殖」 誓保歷史
5年前南丫島索罟灣的佐治五世郵筒因為內部生鏽而幾乎被拆,引起社會輿論反彈,原來背後是冼偉文「出招」,向各大傳媒寫信大力反對,終令署方煞停計劃,亦令政府宣布保育9個舊郵筒,是郵筒保育政策的里程碑,「以前在大學教書,文字操作多,最擅長是寫信投訴」。
面對舊郵筒再現保育危機,冼偉文再向署方遞交反對書,他認為每個「嘜頭」(皇冠及君主標記)都反映了郵筒年齡,亦是「靈魂所在」,而郵筒形狀不一亦具本土特色,「每個郵筒已有一塊統一格式的資料牌,亦有署方標誌,覆蓋是大大減低其歷史價值」。
此舉會否牽涉「去殖化」?冼偉文對此不評論,但坦言沒需要抹走殖民地歷史,「郵筒由紅身黑底,變為回歸後綠身藍底,已經是『去殖』,不能進一步破壞歷史」。他又指回歸多年,舊郵筒已不單純屬殖民年代,而是本土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