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失敗的深遠影響
中國政府的「救市」舉措,成為國際笑柄,從近日的且救且跌的市場行情來看,這輪救市基本沒有成效,若最後逼停所有上市公司,變相停市,更是標誌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大潰敗,甚至影響內地整個改革的市場化方向。
李克強「暴力救市」失敗損威信
雖然外界無法確定中央高層的決策全過程,但從李克強歐洲外訪歸來後連夜開會,「救市」措施陡然加碼升級來看,似乎坐實了他主張「暴力救市」的傳聞,而今次救市迄今成效不彰,也大大影響了李克強的威信,今後他就是再拍多少次枱,恐怕都難發揮作用了。
時至8日,官方雖然還在陸續推出「救市措施」,但力度已大不如前,雷聲大雨點小,基本屬於「出口術」的級別,如果不是意識到之前的「暴力」無濟於事而改弦更張,就是已經黔驢技窮,後繼乏力了,只能望股興嘆,坐看市場自由落體了。
內地經濟界指今次「救市」措施屬昏招原因有二,一是指高層可能誤判了今次跌市,高估了股災的政治意義,用捍衛匯率的態度和手法來捍衛股市,結果演變成唐吉訶德大戰風車的滑稽戲碼。
二是即使想「救市」,也應注意時機和手法,各國政府的救市都是在市場低位入場,而且不會如此高調,更不會鉅細靡遺地將入市時間、資金規模、托市目標、投資對象和盤托出,以至外界對中國政府「透明度」突然大增目瞪口呆,這無疑也給投機者上下其手提供了最佳機會。
此役暴露了內地財金決策層的非專業性,而在內地政治體制下,一眾金融專業官員對決策者的「昏招」卻不見直言相諫,只是一味被動地服從執行,甚至迎合上意,誤導高層,可謂誤國誤民。
人幣匯率改革進程或受影響
事已至此,希望官方現在能放下面子,讓市場恢復其本來的面目,若續出「昏招」,只能輸得更難看。
經此一役,除了李克強個人及整個財金團隊的威望受挫外,內地下一步金融改革和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步伐勢必受影響。當務之急是防止連鎖反應造成系統性風險,損害正在復蘇的實體經濟,否則就真要犯「顛覆性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