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緬甸關係密切源遠流長,千百年來融洽與矛盾皆有之,進入21世紀以後這個情况並無改變,但毫無疑問近年進入了新低潮。月初緬甸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應邀訪華,其實已把中緬不和清楚反映出來。若非兩國關係陷入面和心不和的低潮,中國絕對不會邀請一個自己非常厭惡的民運領袖來訪,而且還要是國內最忌諱的6月初,可見事不尋常,而絕非官方口徑的時事評論員說得如此簡單和友好。套用中國官腔,中方此舉已是干涉別國內政,勾結其國內反對勢力對抗中央政府。若非緬甸新政府不聽北京的話,近年無論政治、經濟、軍事皆對着幹,中國是絕不會放棄過去20多年來恪守,拒絕與國內外民運人士打交道,改而效法歐美試圖拉攏昂山的做法。
在緬甸軍政府時代,中緬兩國是不結盟的盟友。中國是緬甸最可靠、強大和長期的外交、經濟、軍事支持者,是緬甸交戰各方最大的武器供應商與最大的投資者。雙方有經濟開放、政治抓緊的共同意識形態,軟禁昂山素姫的軍政府主席丹瑞大將,才是鄧、江、胡三朝「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北京拉攏昂山只是庸俗的實用主義外交策略使然。
中緬兩國貌合神離、漸行漸遠,始於2011年緬甸軍政府下台,吳登盛文人政府上台後。敏銳的中方高層首先察覺緬方放寬了對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打壓,言論、新聞、宗教自由局部改善。不久又借密支那克欽族聲稱破壞生態、發電量多數供應中國、損害克欽族聖地,反對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投資36億美元興建密松水電站,最後項目被迫取消。之後準備已久的中緬鐵路案,亦由於相似原因被無限期擱置。後來再發生污染環境和影響當地居民生計的萊比塘銅礦罷工事件,這3件大事令中緬關係在急速上升中急煞車,更令中方發覺大事不妙。
實際上在軍政府下台前夕,中緬雙方已簽訂上千項工程基建合同,囊括電力、水利、港口、公路、鐵路、航空、天然氣建設等。例如怒江/薩爾溫江水電站、被喻為緬甸西部開發的若開邦氣田項目,都是兩國合作成功例子。不過軍政府背着甚至犧牲民間權益,與中國合作發展經濟的做法,在緬甸也引起了愈來愈大的爭議、不滿甚至局部衝突,一如中國不少其他海外投資那樣。不過在總體有利形勢下,中緬雙邊貿易曾創下超過5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發展勢頭普遍被國際看好,沒有人料到幾年後兩國已去到暗中亮劍的地步。
緬文人政府上台 京倒抽涼氣
緬甸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寶石、森林等資源,加上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對象。以天然氣、石油儲量為例,該國蘊藏量分別排名世界上第41和78位。以中國這個向全球搜購能源的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國,又怎會放過近水樓台的緬甸?據報雲南前兩任省委書記、常委、政法委書記及駐緬外交官等等,都牽涉到上述天然資源貪污。另外現在高唱入雲的「一帶一路」建設,緬甸同樣有地緣優勢,具有發展軍民兩用港口的潛力。所以作為遠洋海軍佈局印度洋的「珍珠鏈戰略」,中國海軍也早就開始打緬甸深水港的主意。
不過緬甸文人政府上台後的變化,卻令北京不禁倒抽一口涼氣,於是與緬甸各方反政府勢力的交往和支援,也在暗中不斷加強。果敢之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爆發。從緬方角度看,這場戰役是反分裂的統一祖國之戰。從中方角度看,則是一場邊境自衛反擊戰。要保衛邊境兩邊漢人的權益,就要以俄為師效法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做法,雖然不能公開支援和宣之於口,但這是有效的手段。所以中國有沒有介入緬甸內戰,你懂的。其實中緬軍事合作過去3年已經停頓,緬甸政府軍在閱兵式上首次展示的新式武器,都是軍政府末期訂購的。反而緬北各反政府武裝所使用的中國武器愈來愈多也愈先進,除新式輕武器外,後勤裝備、抗干擾通訊器材、反坦克武器、防空武器甚至裝甲車都陸續出現在戰場,也縮小了交戰雙方的軍力差距,增加了政府軍攻堅的難度,這些西方傳媒都有報道。
2011年是中緬關係冷暖分水嶺
2011年是中緬關係冷暖的分水嶺,從此歐盟開始不斷關注和增加與緬甸政府互動,包括經濟的互動。截至昂山訪華前夕,歐盟已向緬甸注資超過50億美元,反之中國已倒退到不足20億美元,連東盟都比不上。傳統優勢的此消彼長令中國啞巴吃黃連,因此希望昂山素姫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實際上昂山也是個冷靜的務實主義者,早在密松大壩爭議,她就呼籲雙方重新審核方案而並非全盤推倒。萊比塘銅礦能夠復工,她的調停也功不可沒,這些工作也埋下了北京向她招手的伏筆。
不過緬甸政府也不是吃素的,其議會七成議席仍由軍方把持,修憲公投已押後到議會選舉後,很難趕上11月總統大選。最大問題是70歲的昂山素姬能向上流動機會已經不多,就在她結束訪華時,政府再給她一個下馬威,宣布她不符合參選資格。這招顯然明打昂山,暗打中國。你想培養中方反政府代理人?沒門!昂山首次訪華摸了人權弱國的底,說了應該說的話,北京也尷尷尬尬地了解到對方的能力和誠意,但也僅此而已。因為北京出手太遲,看來也沒有事先掌握緬方高層反制昂山訪華的情報,令到中緬局勢未來不太可能因此而改變。尋找可影響大局的中國代理人看來已經無望,且中國在緬甸的戰略被動局面,依然存在繼續惡化的可能。國際戰略棋局中,中國還不是很多國家的對手,包括那些你看不起,但有本事周旋於大國之間的小國對手。你可以對內不承認,但外國人人都知道。
作者是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