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速遞﹕解讀新聞 學獨立思考
【明報專訊】在資訊無所不在的年代,一切都好像沒有標準答案,是非對錯似乎愈來愈模糊。近年以親子作家著稱的台灣作家李偉文,一直以「讓高中生也看得懂」的方式寫作,他把和兩個孩子的「假日餐桌對話」集結成《看新聞學思考》,呈現帶領孩子思考與解讀新聞過程。以下摘錄〈但願十八歲就懂的事〉一小段:
A寶指着報紙上一則報道:「新北市朱立倫市長到真理與淡江兩所大學演講,期勉畢業生一生要交一百個好朋友,讀一百本好書,以及走遍世界一百個好地方。」
A寶繼續評論說:「這三件事都值得做,但是為什麼要以一百為目標呢?好朋友與好地方或許一百個就夠了,但是一輩子只讀一百本好書怎麼夠呢?」
面對女兒的疑問,作者李偉文以參加中學畢業禮的經驗回答:
「我去的是國中部的畢業典禮,所以與這陣子媒體報道的各大學畢業典禮的人生建議不同。而且好玩的是,明道中學的校長每年都會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從星際大戰到鋼鐵人、美國隊長……都有,每年畢業典禮前三、四個星期,學生就會爭相猜測校長又會扮演什麼?結果今年出乎大家意料的,校長居然以本來面目出現,原來主題是『做自己』。其實這個謎底在一個星期前已偷偷揭露,學校在操場邊豎立個大大的牌子,寫着『Discover yourself』。」
然後,父女的討論由「做自己」、「小心提防父母長輩給你的建議」,一直說到「成功」和「未來的競爭力」。作者在對話之後,有這樣的一段作結:「有太多大人給孩子建議:該如何安排生活,該如何立定志向與目標……但真實人生是,大部分人的決心往往只是三分鐘熱度……所以,不必講太多大道理,只要掌握一、兩項具體的行為,養成習慣,持續做下去,久了就會有令人刮目相看的進步……」
常說要學習獨立思考,唯有理清重要新聞的來龍去脈,分析新聞背後的意義,才能真正識讀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