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城市大學學者利用特定魚類胚胎遇毒素會變畸形,或植入特定基因後可發光等特質,研發用以檢測有害物質,該校畢業生取得此技術獨家使用權後,創辦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試化妝品及食品安全等。該公司的檢測技術日前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大獎上獲最高榮譽獎(The Grand Prix),是港產公司第二次獲得該榮譽。公司合伙人表示,希望藉技術提升內地食品與日用品安全,從源頭上減少困擾香港的水貨問題。
第二間港公司奪日內瓦展大獎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由瑞士政府及「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於1973年創辦,一年一度舉行,本屆有來自45個國家地區逾千件新發明參展,主辦單位讚揚水中銀的技術一次可驗過千種毒素,且過程中只用胚胎,不需用動物做測試。本港公司首次奪此大獎為2012年,作品是理大研發、助中風病人做物理治療的機械臂「希望之手」。
今次得獎技術最初由城大生物醫學系教授鄭淑嫻帶領團隊研發而成,她表示因斑馬魚胚胎對很多有害物質都很敏感,會發育成畸胎,例如心臟肥大、出現腫瘤甚至死亡等;將發光蛋白質的基因植入轉基因鯖[魚將] 魚體內,其胚胎在遇到雌激素時能製造出綠色熒光蛋白質,利用兩魚的胚胎就可檢測有害物質。
城大研發 畢業生競專利
鄭淑嫻說,當年城大技術轉移處公開讓全球投資者角逐該技術專利,城大本科畢業生、水中銀創辦人陳子翔也參與競逐,其計劃書脫穎而出,獲得技術的獨家使用權。水中銀合伙人兼首席技術官陳雪平說,該公司創辦人陳子翔在城大讀書時,便用魚胚胎驗毒技術的理念參加商業賽,獲比賽評審、投資者賞識,最終獲得投資。鄭補充,創新科技署其後因應該公司爭取到投資,提供配對資助,科學園則提供免租期,兩者的資助相等於約1000萬元。
陳雪平在城大博士畢業,當年跟隨鄭淑嫻參與研發轉基因發光魚技術。陳表示,傳統化學測試一次只能選擇小量有害物質來測試,若用魚胚胎則一次可測試逾千種物質,包括塑化劑、農藥等,大大節省時間,轉基因鯖[魚將] 魚胚胎及斑馬魚胚胎測毒分別要24及48小時,且用來測試的仍是魚類胚胎,未發育成會主動攝食的魚苗,符合各地動物法規。
可驗千種毒 包括塑化劑農藥
公司於2010年創立,陳雪平指取得技術使用權後,經過研發將結果應用在食品及化妝品的檢測上,開發一套化驗標準程序,經過4年發展,現時客戶遍及歐亞等4、5個國家,而該公司剛剛回本。該公司會幫客戶化驗其產品是否含有害物質,若有,則幫客戶分析是生產過程中什麼環節出錯,最後提供改善產品安全的建議。
陳雪平在內地碩士畢業後來港攻讀生物科技博士,至今10年。她住在粉嶺,不時看見水貨客與市民衝突,她認為水貨有市場的背後根源是內地民眾對食品及日用品安全沒有信心,公司當年是眼見內地毒奶粉事件而成立,現時也在與內地企業及政府部門合作,希望藉魚胚胎驗毒技術協助企業改善產品,提高內地食品及日用品安全,從源頭上減少水貨問題。
特首梁振英昨在網誌稱,水中銀獲獎證明只要善用官產學研(政府、業界、學術界及科研)的結合,便能締造佳績。他指政府兩度提出設立創新及科技局,便是為更有效推動創新科技,惟泛民議員拉布,致該局3年來仍不能成立。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