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俗語「疑心生暗鬼」最早見於宋人筆記。北宋時,溫州人潘子文在理學大師程頤門下學習,他從不信鬼怪,認為世上鬼怪之說,「必無此理」,不過是人們「疑心生闇(暗)鬼」。教育家呂希哲看法有點不同,他說:凡是想得到的東西,「必有此理」,有此理,則有此物。疑心會不會生「鬼」?所生的「鬼」是真還是假?元人筆記《湖海新聞夷堅續志》有一則故事,也在討論「疑心生鬼」的問題。作者借故事告訴讀者:不「怕」鬼,不代表就沒有鬼;疑心不但生鬼,還會招來鬼的侮辱。
〈疑心生鬼〉《湖海新聞夷堅續志》
建寧府(1)西鎮萬安驛(2)前有林二四者,以賣醃藏(3)為活。每日荷擔往城生活,必須由刑人法場經過。林二四每有懼心,則肆詈(4)以自壯(5)。
一日昏黑(6)來歸,行到場中,背後有一人接踵(7)而至,與林為伴。談間,因問林二四:「爾居常(8)暮夜過此,能不怕鬼否?」林二四答云:「我人彼鬼,吾何懼哉?卒然遇之,吾有刀耳。」其人曰:「爾雖不畏,我甚畏之。」又再三問曰:「我得爾為伴,萬一遇鬼,當如之何?」林堅以不怕他為辭。詰(9)之至再(10),後一人曰:「爾道不怕鬼,試回頭看我如何?」林二四回頭,則一無頭人也。忙將擔撇了,驚走回家,病月餘而後愈。
豈非疑心有以召鬼之侮乎?
註釋:
(1)建寧府:今福建省建溪流域及壽寧、周寧縣一帶,始設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因宋孝宗曾封為建王,故升建州為建寧府。元朝時改為建寧路,明朝洪武年間復改為府。
(2)驛:驛站,古代傳遞公文的人或官員休息、換馬的地方。
(3)醃藏:醃漬儲藏。這裏指醃貨。
(4)肆詈:詈,[粵]音利,罵,責罵。肆詈,恣意謾罵,毫無顧忌地叫罵。
(5)自壯:自己給自己壯膽。
(6)昏黑:天色昏暗,多指傍晚黃昏時的天色。
(7)接踵:踵,[粵]音腫或懂,腳後跟。接踵,後一人的腳尖接觸到前一人的腳後跟,形容連續不斷。這裏指緊接着。
(8)居常:平常,日常。
(9)詰:[粵]音揭,詢問,追問。
(10)至再:語出《書經?多方》:「至於再,至於三。」指一而再,再而三,反覆多次。
語譯填充:
建寧府西鎮萬安驛前有個叫林二四的人,以賣醃貨為生。每天,他都要(a) _____擔子到城裏(b) _____,每一趟,都必須從殺人的刑場經過。而每次經過刑場,林二四心中一怕,就會恣意叫罵,自己給自己壯膽。
這一天傍晚,天色昏暗,林二四從城裏回家,走到刑場中間,背後有一人緊跟了上來,和林二四結伴而行。兩人聊起天來,交談中那人問林二四:「你平日晚上(c)_____這裏,真的就不怕鬼嗎?」林二四答道:「我是人它是鬼,我有什麼好怕的?即使(d)_____碰見它,我也還有一把刀呢!」那人說:「你雖然不怕,我卻怕得很!」又再三問道:「我雖然有你作伴,萬一真撞見了鬼,又該怎樣呢?」林二四(e)_____以「不用怕它」這句話來安慰那人。如此反覆問了好幾次,後面那人突然說:「你說不怕鬼,試回過頭來看看我怎麼樣?」林二四回頭一看,竟然是一個無頭人!嚇得連忙把擔子丟了,跑回家去。這一嚇,足足病了一個多月才痊癒。
這件事,難道不是因為疑心才招致惡鬼的欺侮嗎?
【學習要點﹕如何?如……何】
古代漢語一些詞語經常配合使用,逐漸形成凝固得很緊的結構,並具有特定的意義,不能單獨去理解個別詞義,只有視為一個整體,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義,這種組合稱為「固定結構」。「如何」、「如……何」就是常見的固定結構。
「如何」是動詞性結構,「如」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作為賓語;合起來就是「怎麼」、「怎麼樣」、「怎麼辦」的意思,用來表示疑問。以〈疑心生鬼〉為例,「試回頭看我如何」就是「試回頭看我怎麼樣」的意思。
「如何」中間還能插入名詞、代詞等成分,構成「如……何」的形式,表示「對……怎麼樣」的意思,使所問的目標更為清晰。如「萬一遇鬼,當如之何?」「如之何」就是「對它(之)怎麼樣」。代詞「之」指的是前文提到的事物,在這個句子裏,就是「鬼」了。「萬一遇鬼,當如之何?」意思是「萬一遇見鬼,又能對它(鬼)怎麼樣呢?」
「如之何」逐漸變成一種固定結構,「之」的指代功能有時會虛化,並不一定要特指某種具體的事物。在這種情况下,「如之何」和「如何」的用法相似,只表示「怎麼樣」、「怎麼辦」的意思。所以,「萬一遇鬼,當如之何?」也可以簡單的譯為「萬一遇見鬼,又該怎樣呢?」或「萬一遇見鬼,又該怎麼辦呢?」
【實戰篇】
1.試判斷以下陳述:
林二四家在刑場附近。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2.林二四怕不怕鬼?試從文中舉兩個事例加以說明。
3.作者說鬼是林二四自招的,何以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