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與發展商合作 譚小瑩辭職主因
蘇慶和提4方向 促以《強拍》加快收地
【明報專訊】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譚小瑩與主席蘇慶和公開決裂,譚小瑩昨向全體員工發表的公開信表明與蘇慶和想法有根本分歧,稱完全不能接受將市建局定位為發展商或收地經紀。本報獲悉,蘇慶和為解決市建局財政壓力,向譚小瑩提出最少4項強硬措施要求推行,包括與發展商合作重建,選址已有投資者大量「落釘」的項目,並動用《強拍條例》加快收地。蘇並要求將收購及復修部門外判,以裁減逾百名人手,令譚小瑩感到已超越底線而憤然辭職。
明報記者
對於譚小瑩請辭,特首梁振英昨出席行會前表示,政府重視法定機構的人事問題,但市建局人手變化屬個別情况,他不評論。發展局昨回應稱,根據2011年《市區重建策略》訂明,市建局在推行市區更新計劃時,會繼續維持財政自給的長遠目標,指市建局作為以公帑支持的法定機構,有需要審慎理財,以符合公眾期望。
指項目虧蝕 蘇:是否要減低?
市建局昨舉行董事局會議集中討論譚小瑩請辭,雖然她獲董事會成員一致挽留,但譚堅持辭職。蘇慶和會後向本報稱,他上任後思維是希望市建局有效益及效率,強調市建局有社會使命,沒有罔顧社會利益,但他指現時全部項目均錄得虧蝕,「作為營運機構,是否要減低虧蝕?」
被問及是否提出與私人收購商田生集團合作,他稱根本無可能。蘇其後發聲明補充,希望譚小瑩可重新考慮其請辭決定。田生集團昨在截稿前並無回覆本報查詢。
譚小瑩﹕不能接受做收地經紀
譚小瑩昨早向市建局內部同事發出電郵解釋辭職原因,形容自己與主席在理念、使命及方向上有根本分歧,指市建局是運用公帑和有權力收地,在取得土地、安置居民和清拆上必須向公眾負責。她說﹕「我認為,將市建局定位為發展商,或者為發展商提供土地的收地經紀,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她又指已定於6月30日離任,稱她的盡早離任對市建局最為有利。
料5年後蝕近150億
市建局去年度錄得約23億元虧損,是5年來首次,敲響市建局財政警鐘。本報獲悉,蘇慶和早前委託私人顧問公司McKinsey做名為「Value for money」的研究,檢討市建局的重建流程及資產價值,今年1月底完成初步結果。報告揭示,市建局大部分投資用於重建,但因收購成本高、重建期長,令未來賣樓收益短期難以回籠。據了解,市建局估算5年後財政儲備將由現時240億元減至90億元,大幅虧蝕近150億元,亦首次令政府向市建局注資的100億元出現「倒蝕」,蘇慶和對此甚為緊張。
籲棄7年樓賠償 外判收購復修
報告提出四大方向「止血」(見圖),建議未來市建局避免挑選無利可圖的重建項目,應多顧及經濟效益,如揀選低密度或處於市區有利地段的項目重建。報告又建議未來「需求主導」項目要留意財務是否可行,並放棄以7年樓齡作賠償的準則。報告並建議要改革市建局業務流程,將收購部工作外判予私人公司,以及解散復修部門,將復修工作外判予非牟利機構。
市建局消息稱,綜合以上四大方向,蘇慶和向譚小瑩建議市建局應與發展商合作,重建一些已有投資者「落釘」的項目,以加快重建進度,以及建議以《強拍條例》取代現行《土地收回條例》重建,即集齊80%業權後可迅速上馬重建,毋須如現時要經歷漫長的賠償談判。市建局現時聘請567名僱員,每年行政開支接近4億元,蘇慶和建議將收購和復修部門外判,估計可裁減過百人。
董事質疑違「以人為本」目標
市建局非執董麥美娟反對市建局收購被發展商「落釘」的舊樓,認為市建局及發展商的角色不同,質疑若改以「強拍」方式收購,會違背「以人為本」目標;另一非執董潘永祥亦質疑,在現有市建局同區7年樓賠償框架下,轉用強拍是不可行。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