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陳媽媽(右)是認知障礙初期患者,感激愛女(左)經常陪伴在側,希望在仍有能力之時,可繼續當義工,「不想成廢柴」,亦減輕愛女負擔。女兒陳小姐說,希望政府及社會可建立針對年輕患者的照顧中心,亦可提供非技術性的工作,助患者互相扶持及發揮所長。(胡景禧攝)
放大
 
陳媽媽有寫日記的習慣,以助尋回一段段被遺忘的回憶。她給「未來的自己」寫了一封信,提及「若那天真的到來,自己不小心連你們(愛女、親友)也忘掉的話,請原諒」。(胡景禧攝)
放大
 

其他新聞
抑鬱患者夢遊 或腦退化徵兆
流感多7死 粵再一人染禽流
告壹週誹謗 霸王指爆料者「聲譽暗殺」
倒泥頭代理﹕與侯不熟絡
求復合 酒吧男公關涉先打後姦女友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香港的愛麗絲 「未夠秤」欠援助
母早發腦退化 女棄社交相伴

【明報專訊】電影《永遠的愛麗絲》講述年僅50歲的大學女教授患上「認知障礙症(另稱腦退化症)」,面對記憶日漸消退,家庭與生活被完全顛覆。現實中,認知障礙患者陳媽媽早於57歲病發,靠寫日記記錄回憶,並盼當義工「不變廢柴」。女兒為照顧陳媽媽放棄社交,陪伴左右,慨嘆政府對65歲以下認知障礙患者支援不足,促政府成立針對年輕患者的治療中心,減輕病人與照顧者的心理壓力。

明報記者 錢瑋琪

社署:早發者可申家居照顧

本港現時受資助的安老院及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對象分別為65歲或以上及60歲或以上長者,「未夠秤」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缺乏資源照顧(見另稿)。

社署發言人表示,早發性的認知障礙患者,可申請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另可以殘疾申請綜援,或透過醫務社工、社區中心或非政府機構,向有關慈善基金申請資助。

60歲以下 難入護理中心

61歲的陳媽媽,約4年前開始發病。其20多歲女兒陳小姐憶述,母親初期出現健忘徵狀,本以為她「開始沒有工作,自然會忘記日期時間」;但身為人母,自然記掛當時身處英國的女兒何時何刻回港,但「當時她把我會回港這件事忘記了」。

57歲病發 醫生曾指無可能腦退化

由於陳媽媽在50多歲時曾破產,加上病發時年紀尚輕、只有57歲,初求診私家醫生時,對方曾斷言「無可能」,甚至懷疑陳媽媽只是抑鬱。不過病情一直沒好轉,「我回港後,有時會帶媽媽外出遊玩。但她每隔一小時,便會重複詢問將會去哪、會做什麼或何時吃飯等等」。最終陳媽媽在2013年到醫院求診,去年中正式確診認知障礙症。

陳媽媽自發病到求診,逐步接受患上早發認知障礙症的事實,仍屬初期病患的她,接受訪問時說﹕「記憶力比以前差,都控制不了。」但希望可在有能力之時繼續當義工,笑言「不想變廢柴」,又努力參與不同活動,希望能減緩病情,減輕女兒的負擔。

女「準時放工」回家伴母 上司質疑

然而,面對年輕病患,照顧者的壓力也是有口難言。為照顧母親,陳小姐由英國回流,因母親發病時總覺得自己無用,她會盡量陪伴左右,「只要天一黑,大概每晚6時左右,就會收到她來電問我是否回家」,直言確有影響工作與社交,甚至被上司質疑她經常「準時放工」。

陳小姐說,現時本港對65歲以下認知障礙患者支援不足,幸而自己經濟能力許可,能讓母親到自負盈虧、專門照顧認知障礙患者的中心,以每日收費約300元接受治療及輔導,但部分人的經濟負擔更大,希望政府增加支援,並成立針對年輕患者的中心,毋須單以安老院舍為照顧站點。

學者:年輕患者 三成有健忘病徵

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表示,年輕認知障礙患者中,約三成人的初發病徵屬短期記憶減退,另有三成人會性情大變,但尚未查出當中原因,又指高學歷者的腦部細胞雖因病症受影響,但患病初期的症狀會被抑遏,以致病發時病情會惡化得較嚴重,或直接步入中後期階段。

 
 
今日相關新聞
香港的愛麗絲 「未夠秤」欠援助
團體籲資助專門中心 不分齡照顧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