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傅高義研究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情G長達60多年,從1950年代開始研究日本,60年代就開始研究中國。80年代他在廣東省政府的協助下研究廣東經濟改革實驗區,寫成《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數年後又放眼當時急速發展的香港、新加坡、韓國和台灣,寫成《亞洲四小龍》。事隔三四十年,傅高義指出香港90年代的經濟騰飛得益於廣東省腹地,而近年香港發展放緩又因廣東省產業轉移至內陸城市,即粵港兩地有共榮共衰的趨勢。 港90年代起飛 因廣東工廠效率高 80至90年代,香港經濟曾一度領先新加坡,在「四小龍」中稱首,傅高義認為是香港佔了接近廣東省的地理優勢。80年代,香港勞動力工資提高以後,可以把產業放在廣東,當時廣東剛開放,非常歡迎香港投資,由人民公社大隊改成的小工廠效率非常高,而且勞動力成本極低。相反新加坡一開始沒有佔到這個優勢,所以製造業等落後於香港。 產業遷內地 粵港放緩 傅高義指出,相應的,當時廣東的產業發展也是利用香港發展對外貿易、金融,不斷引進新生的外企投資,所以廣東在90年代也是整個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反觀現今,由於廣東薪金提高了,勞動成本的競爭力不如以前了,很多產業搬到中國內地,包括四川、重慶、廣西、雲南和湖北等,因此廣東跟香港的經濟發展放緩。 對於上述的經濟榮衰更替,傅高義認為只是經濟全球化下,產業轉移的一個環節而已。他細數近代全球產業轉移,皆是產業不斷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或地區轉移,過程中亦帶動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相應增加後被迫向下一個轉移﹕美國的紡織廠由北部搬到南部,再搬到日本,日本的產業又轉移到台灣、韓國和香港,之後轉移到中國沿海地區如廣東省,現在又從沿海地區進一步內遷至四川湖北等。 求突破 跳出製造業思維 那麼對於像香港這類已經完成產業轉移的地區,如何進一步找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呢?傅高義以韓國為例子,指出這些國家地區要跳出製造業的思維,發展電子科技產業。「為何韓國的三星、LG發展的特別快?大概是韓國在金融危機向世銀借錢後,在電子科技領域做了很多大膽的努力嘗試,以兩三個行業大大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