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閱讀在半世紀前是奢侈事,窺一回《書劍恩仇錄》必待每日報章連載,口袋若缺一毫半角唯盼下回分解。早在1960年代起成了「金庸迷」的陳棠坤,家貧買不起報紙,曾將同學家中當作牆紙的報章撕下來讀。直至1970年代《明報晚報》重新連載金庸武俠小說的首部修訂版,才有能力天天剪報,終在4年間將10部金庸小說剪報結集成「書」。如今年過六旬,他決意將一部部泛黃的「書集」拍賣捐出,冀盼有心人將珍藏達45年的歷史回憶,繼續承傳。明報記者 錢瑋琪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金庸14部武俠小說名稱的字首,陳棠坤單靠剪報儲下了當中10部,包括《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鴛鴦刀》、《倚天屠龍記》及《連城訣》。
年少沒錢買報 撕同學家中「牆紙」
現年66歲的陳棠坤,掀開收藏了45載的泛黃剪報,回首年幼時記憶。金庸的武俠小說自1955年起先後在《新晚報》、《香港商報》及《明報》連載;陳早於十一二歲起迷上金庸,卻不似現有智能電話平板電腦,要看完一部《射鵰英雄傳》等於要每日花一毫錢買報,「當時社會環境較貧窮,同學家中會將報章當成牆紙,我看到有金庸的連載便撕下來」。
「當年社會娛樂不多,不少年輕人都受金庸影響」,他也曾兼職報攤「看檔」以先睹免費書刊,但始終不夠零錢購下整套金庸結集,唯有租書「望梅止渴」。直至1970年代,《明報晚報》重新連載金庸小說的首部修訂版,已投身社會的陳棠坤決心天天剪報,笑言「就似小時候無錢買玩具,長大有能力便想儲下來」。
共剪4年 憾移民未儲齊《天龍八部》
陳棠坤自此每日將剪報儲起,每4回釘裝成一本,文章由右至左直行印刷、文末左下的小括號印有連載天數,就如《射鵰英雄傳》最後一話印有「(三一三)」,等同陳棠坤整整買下近一年的報紙儲藏。然而,他於1973年舉家移民英國,朋友初時每周為他寄報紙,但後來失去聯絡,以致最愛的《天龍八部》未能結集完全,「其實(珍藏)都是放在書架,閒時翻閱」。
4部捐人力拍賣 人力盼買家交博物館
今次陳棠坤回港,將當中4部收藏捐贈予「人民力量」拍賣,稱因兩個女兒都不懂中文,希望可讓有心人承繼。但他不認為時下年輕人不懂珍惜,只是時代有變,網絡可接觸層面總比實體多。
「人民力量」劉嘉鴻則表示,未來會將收藏交由古籍專家處理及估值,盼買家最終可將剪報轉交博物館或資料館保存,亦不排除借予大學作短期展覽。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副系主任謝家浩表示,剪報結集具有文學及歷史價值,不但有助探討金庸小說的修訂改變,剪報背後的新聞報道也可了解當年社會文化,期望結集可留在本地收藏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