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其他新聞
時事漫話﹕增人手難解公院困局
IES情報站﹕讓少數族裔融入香港
當年今日﹕World Wetlands Day
放眼世界﹕韓國新舊兼容
時事點對點答題指引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世界公民﹕中文是少數族裔難題?

【明報專訊】有時年輕人喜歡在社交媒體用拼音溝通,例如「ho ah」(好呀)、「ga yau」(加油)。不過對少數族裔青少年來說,用拼音學中文則是必須倚賴的方法。

不同種族的少數族裔學習中文挑戰各異。巴基斯坦裔婦女因文化關係較少接觸外界,多不懂廣東話和英文,難以引領子女投入香港的語言環境。印度移民家境普遍較佳,父母英文程度良好,成為孩子融入社會的橋樑。菲律賓家庭主要用英語溝通,子女在學習上的困難較小。大部分尼泊爾家庭具啹喀兵(由舊殖民地港英政府聘為僱傭兵)背景,與香港社區關係疏離。2011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少數族裔人士》數據顯示,尼泊爾裔人以中文(廣州話)作為慣用語言的比例最低,只有2.3%。

以下從學生、教師、政府等角度,分析少數族裔學生學中文遇到的困難和需要的支援。

生活缺少中文語境

首先,少數族裔家長多不諳中文,子女在家中缺乏中文語境,遑論功課上的輔導。而取錄較多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教師會以英文上課,這些學生接觸到的多為同一族裔或是用英語溝通的同學,學習和運用中文的機會就更少。

現時香港的大學聯招系統(JUPAS),入讀大學要求中文科最低成績有第三級,雖然也可用其他公開評核試的中文科學歷報聯招,但只限於某幾種公開試,例如SAT、GCSE等。有教授少數族裔中學生多年的教師感嘆﹕「我的學生其實都很優秀,但因為達不到文憑試的中文程度要求,只有很少人能考進大學。」

教師缺乏實質支援

教育局曾實行「指定學校」政策,指定若干間學校專門接收少數族裔學生,並予額外撥款。不過因平權和共融等理念,政策在2013/2014學年取消,教育局改用按人頭計算的方法,以金錢資助取錄10名或以上少數族裔學生的學校。但在教師的角度,少數族裔融合教育的難處並非用錢多請一兩個助教就可以解決,更着重學校是否有經驗和能力接收這些學生,達至「真正」的共融學習。

以學習中文為例,以前「指定學校」的學生族裔較統一,學校可按學生的不同程度而調整中文課程,筆者知道有學校單是「中文」一科就可分出中文(第二語言)、沉浸式中文、職業中文和普通主流中文四科,以照顧不同中文程度的學習差異。但現時全港所有錄取少數族裔學生的中小學中,約七成都只取錄10個以下這類學生,並通常分佈在不同級別,中文能力差異極大,而拆散中文課程對這些學校並不合乎成本效益,校方如何安排人手、教師如何有效授課,均需要教育局發出更多具體的指引和培訓教師。

政府政策未能貫徹執行

2014年《施政報告》首次公布為少數族裔學生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不過政策由上而下急速推行,大部分取錄少數族裔的學校、教師和少數族裔學生、家長都未被諮詢,亦未有準備;故此政策由2014/15學年開始推行,效果未必最佳。此外,計劃只涵蓋小一至中六,忽略了少數族裔學童於幼稚園學習中文所需的額外支援,可能令他們錯失學習中文的最佳時機。

我們認為政府應廣泛諮詢相關持份者的意見,檢討和改善「第二語言架構」;為教師提供合適的教材配套、師資培訓;加強對少數族裔在幼稚園學習中文的支援;並早日協調大學接受「中文科作為第二語言」的入學條件等。

2015年的《施政報告》強調要做好「青年工作」,不知道特首梁振英對「青年」的想像有否包括少數族裔青年?知道他們學習中文和其他科目有何特別需要嗎?這批學生怎樣才能在主流是華人的學校中既保留自己的宗教文化傳統,又可以和華人學生真正交流共融?中文欠佳、沒有大學學歷的少數族裔青年如何拓闊就業選擇,增加向上流動的機會?少數族裔在香港的人口不斷增加,如果政府視他們為「資產」而非「負擔」,就應該好好思考如何回應上述問題。

文﹕樂施會

■以下是少數族裔用的部分不正規拼音。你知道以下句子的意思嗎?

Ngo Hei Hun Kong Yan

Si Kai Ha Jaam Yau Lok

Um Koi, Yat Kan Choi Sam Kei Doo Chiin

(答案見另文)

 
 
今日相關新聞
世界公民﹕中文是少數族裔難題?
知多點﹕語文教育——少數族裔學中文的難處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